张洪勋 赵团结
本报讯 山东省滨州市把“六河水变清”工程作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龙头工程,以点源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倾力实施。目前全市主要内河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其中邹平黛溪河、博兴胜利河已经相继基本变清,治理难度较大的潮河控制断面监测指标也持续好转,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六河水变清”工程是生态滨州建设的重大举措。其具体内容是在每个县区选择一条自己说了算、污染最严重、关系国计民生的内河,进行高标准、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设想是到2005年,6条河流的水质明显改善,河流断面COD浓度控制在120mg/L以下;到2010年,6条河流的水质基本变清,河流断面COD浓度控制在60mg/L以下;到2015年,6条河流的水质根本改善,河流断面COD浓度控制在40mg/L以下。
把六河变成靓丽的风景线
滨州市委、市政府把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把“六河水变清”工程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严格工程质量,高标准快速建设。“把六河变成靓丽的风景线”,滨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做出庄严承诺,并在全市上下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政协参与、环保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行动的良好局面。同时,制定实施《滨州市“六河水变清”工程实施规划》及《实施方案》、《潮河等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实施规划》等规划方案,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推进治污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近年来,滨州市把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和技术改造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增加监测频次,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对超标企业切实做到下狠心、下死把、动真格、管得住,对河流沿线污染源连续跟踪监督检查,对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向重点企业派驻环保驻厂员,认真解决企业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先后对32个重点污染源实施再提高工程和全面达标工程,对84家污染源实施稳定达标工程和重点监控,对耗能高、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关停或取缔。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关、“三同时”关,较好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结合重点污染源治理,滨州市坚持科学指导,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企业发展,积极在工业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工作,循环经济发展成果显著。截至目前,鲁北企业集团、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香驰集团通过国家评审;滨化集团、亚光集团和活塞集团等7家企业被授予山东省环境友好企业称号,4家通过评审;20家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计。其中,鲁北企业集团创建的生态工业链,被誉为绿色化工企业和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的典范,也是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和首批通过国家环境友好企业验收评审的企业。构建生态园林型城市
滨州市不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全市投资约5.5亿元,规划建设了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实现全市每县一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可达38万吨;其中博兴县污水处理厂是山东首家采用BOT方式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邹平县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6万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出水水质COD浓度达到60mg/L以下,具脱磷除氮功能;沾化县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芦苇湿地处理工艺,别具特色。
在此基础上,滨州市进一步提出“城区水系”的概念。截至目前,市区内河流全长45.3公里,河面宽度20~80米,平均深度4米,环绕城区的“四环河”和“五海”工程已全部建成,水面面积达12.37平方公里。同时,环保部门通过对重点污染源搬迁、改造等措施,保证了城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对穿越城区的上游渠道进行清除污泥、边坡护砌等措施,使“六河”流域逐步变成景观、景点,滨州城区逐渐成为“生态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