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小石灰窑的污染情形(2008年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村民的“钱罐罐” 政府的“难肠事”
烧制石灰是峡门沟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们告诉记者,只要有钱,他们首选的就是建石灰窑,因而这里不少农户都有石灰窑,有的人家甚至有三、四个。据了解,崆峒区年石灰产量在1万吨以上,主要销往平凉、庆阳、宁夏固原、陕西宝鸡等周边地区,市场销售良好。一个石灰窑年收入超过1万元,是当地村民的“钱罐罐”,村民马成说,这一带房屋盖得阔气的人家肯定有石灰窑。
记者了解到,村民的“钱罐罐”却成了当地政府的“难肠事”。崆峒区环保局副局长赵大为说,小石灰窑对环境的污染确实存在,政府也多次进行过关停,但经常反弹。据了解,早在2003年11月,崆峒区政府就发布了关停拆迁公告,但收效甚微。2005年9月,崆峒区政府再次进行关停,但是最终只是把位于公路边影响交通的小石灰窑迁到了沟两边的山坡,数量反而增加了。赵大为说,现在的数量肯定比2005年的97户多。
 |
这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小石灰窑的污染情形(2008年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 摄 |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石灰窑,当地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但是在国家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的情况下,为什么就屡禁不止?崆峒区环保局局长张金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短期内无法关停主要还是考虑到小石灰窑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下子关停肯定影响一些村民的生活。解决小石灰窑的污染问题,关键要改变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对其产生的烟尘进行相应处理,做到达标排放。(记者 连振祥 )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