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全球变暖幅度未必超出自然变率范围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全球变暖幅度未必超出自然变率范围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徐建辉    资讯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6
    科学时报2007年6月6日讯    工业革命以来的400年中,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有明显上升趋势。这一增暖现象引起了科学界和人类社会的极大忧虑。然而,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立医学研究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组成的“过去2000年地表温度重建委员会”,对过去2000年温度重建结果进行评估后认为,当前全球变暖的幅度是否超出自然变率的范围还有待商榷。人类究竟处于地球演变历史的哪个周期之中,它在地球演变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科学家还有许多尚未解答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葛全胜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源于树轮、文献、冰川进退及其他多种代用资料的温度重建结果表明: 20世纪最后数十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有可能是过去400年来最高的。从现有的重建结果看,全球有许多地区(但不是全部)过去25年的平均温度要高于公元900年以来的任何时段,但由于缺乏资料、空间覆盖度低与重建方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全球或半球公元900年以前温度重建结果的可信度非常低。这是美国国会委托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立医学研究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组建的“过去2000年地表温度重建委员会”对过去2000年温度重建结果进行重新评估后所得到的最新认识。该成果的研究报告已于2006年底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名义公开发布,并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
 
    葛全胜介绍说,对过去2000年温度重建结果重新评估的起因源于古气候学者Michael Mann等人提出的20世纪后期是过去1000年以来北半球最温暖时段的观点。1998年和1999年,Mann等人利用树轮等代用资料重建了北半球及全球过去1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指出“在过去的1000年中,上世纪90年代应是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一年”。Mann等人的成果发表后不久即被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国际研究团体及相关媒体广泛引用与报道,国际上许多相关的研究因之附和。其间有少部分学者曾质疑Mann等人的成果,甚至有研究说明该重建工作存在8个明显的问题,且结果不可重复,但Mann等人的观点还是迅速成为当今全球变化领域的主流看法,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两年前,美国“过去2000年地表温度重建委员会”组织数十位学者,耗时一年对国际上有关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重建研究成果进行了定量评估,其结果表明,大尺度温度重建对发生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温暖气候(中世纪暖期)和公元1700年前后的相对冷期(小冰期)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其中小冰期大致发生在公元1500~1850年,该结果已得到许多来自冰芯、树轮、洞穴温度及冰川长度记录和历史文献记录等方面证据的支持;中世纪暖期的区域增暖证据则仅出现在冰芯、树轮、深海沉积和欧洲与亚洲的历史文献记录等证据中,而且暖期发生的时间和持续长度在各区域都不同,暖期的温度波动幅度和发生的地理范围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关于Mann等人“20世纪后期是过去1000年以来北半球最温暖时段”的结论,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报告认为,该结论看似合理,但可信度很低,不确定性也很大;而“至少在过去的1000年中,上世纪90年代应是最暖的10年,且1998年是最暖的一年”的结论,其可靠程度更低。
 
    在论证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存在的结论时,该报告引用了葛全胜研究小组对过去2000年温度的重建结果,并评价其为“应用历史文献重建温度序列最为成功且结果可重复、重建方法一致”的温度序列。葛全胜等利用中国物候记载重建了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的温度,认为中国汉唐和宋元时期比较温暖,其中元初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温度约高1℃。该成果与Mann等人“20世纪后期是过去1000年以来北半球最温暖时段”的观点不符,在《全新世》上发表后,曾引起国际全球变化领域的较大反响。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还指出,缺少具有精确定年的代用资料证据(特别是南半球)是重建公元1600年以前,特别是公元900年以前全球温度曲线可信度低的主要原因。而用于校准和验证重建结果的器测记录长度短,代用资料和温度的关系不明确以及站点稀少等对重建结果有很大影响。
 
    该报告最后强调,过去2000年(特别是公元1600年以前)的温度变化重建工作仍需要深入开展,而Mann等人的重建工作也只是一个开始;同时高度肯定了历史环境变化研究者迄今为止的各种努力,并指出,政府、基金支持部门、科学家等不要因为一个科学认识的改变而对历史环境变化研究工作失去信心。事实上,在过去20年中,历史环境变化研究者已在探索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方面迈出了极为坚实的步伐。特别是信息获取手段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如在全球实现各种环境要素重建结果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并将各种代用资料集成在一起以获取新的科学认识等,已使人们看到了进一步认识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史的曙光。
 
    “这说明,我们对全球变化的认识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葛全胜说。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肩负
    冰川消融,厦门会被淹没吗?
    控制全球变暖英拟建塞文河大
    全球变暖提出新课题 我国将调
    “摩西”难救水城威尼斯
    家指出:禽流感登革热爆发 
    全球变暖 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
    中国科学家揭秘全球变暖报告
    城市是缓解全球变暖关键
    利用太阳能,每年将省2000万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