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深谋“远绿”才能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

    [内容预览]

    | 2024/3/14 8:53:48
    未央 “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我们不能只想着算力,如果只考虑计算机,我们需要烧掉14个地球的能源。”近日,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发表了上述观点,立刻引发了全球对AI技术背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 近年来,AI以其强大的算力和智能化应用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问题。以最具代表

    [阅读全文]

  •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内容预览]

    | 2024/3/8 17:15:38
    宋杨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指示,对我们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先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

    [阅读全文]

  • 如何进一步推动美丽蓝天建设?

    [内容预览]

    | 2024/2/16 11:59:52
    本报记者张倩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出具体意见。其中,《意见》提出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受到高度关注。 如何系统理解“美丽蓝天”建设?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雷宇。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

    [阅读全文]

  • 推动长江南京段高质量发展该从何处着手?

    [内容预览]

    | 2024/1/25 21:23:23
    于忠华 南京市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布局的特大城市,长江流域面积 6288.7平方千米,拥有长江岸线280千米。近年来,南京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全力破解“化工围江”难题,重塑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引领带动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乡面貌变革。未来还需要从解

    [阅读全文]

  • 从海南实践看我国的蓝碳保护和发展

    [内容预览]

    | 2024/1/17 18:06:54
    莫华 陈永梅 王旭涛 孙捷 华立鸣 沈娇虹 骆素娜 大力发展蓝碳,促进滨海生态系统保护,将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蓝碳保护发展的研究热度持续提升,海南等地积极进行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调研组聚焦“增汇”相关实现路径中的蓝碳模式,基于国内外蓝碳研究和发展现状,重点针对我国蓝碳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海南方案的实践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阅读全文]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两山”转化路径

    [内容预览]

    | 2024/1/3 10:45:29
    马建新 2023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9周年。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下简称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源地生态保护是根基 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既是在涵养水源,也是在孕育基因宝库,夯实了“两山”转化的根基。 涵养合格水源是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为推进水质保护,丹江口库区取缔了

    [阅读全文]

  • 发挥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

    [内容预览]

    | 2024/1/3 10:44:36
    王敏 李丽平 杨儒浦 田春秀 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为总体目标,以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支撑为重要保障,以较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要求“开展重点城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的目标。2023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城

    [阅读全文]

  • 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 建立全链条治理体系

    [内容预览]

    | 2023/12/26 15:23:40
    本报记者文雯 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将于2024年1月1日施行。针对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副主任刘海涛、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法案室副主任林丹、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回答了记者提问。 ■陆海统筹,明确各级“治海”职责,加强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 “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刘海

    [阅读全文]

  • 让绿色矿山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

    [内容预览]

    | 2023/12/26 15:19:47
    李海鸣 丰富的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大规模开采严重破坏了矿山生态。我国通过建设绿色矿山使这一态势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部分地区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绿色含量”明显不足。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绿色矿山的建设工作,让绿色矿山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 一是加快推出小型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全面建设绿色矿山的难点之一是小型矿山如何顺利推进达到相应标准。小型矿山普遍存在条件简陋、生产工

    [阅读全文]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额外性为何重要?

    [内容预览]

    | 2023/12/4 10:04:27
    本报记者刘良伟 近日,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造林碳汇》等4个方法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有关额外性的问题成为大家聚焦的关键问题。 额外性是减排机制存在的基石,但其内涵、论证逻辑等又较为复杂。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原主席段茂盛,详细深入地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以更好地服务

    [阅读全文]

  • 重污染天气应对要突出“严细实”

    [内容预览]

    | 2023/12/4 10:02:35
    ◆郭运洲 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污染过程,多地相继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全面加大了一线巡查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力求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污染程度。 笔者夜查时发现,在一条道路施工工地,几名工人正在偷偷进行土方挖掘。由于没有采取湿法作业,现场尘土飞扬。为避免此类违规施工、偷排偷放行为的发生,排除影响空气质量的隐患,必须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坚决遏制各种违法违规排污行为,确保重污染

    [阅读全文]

  • 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

    [内容预览]

    | 2023/11/6 14:44:03
    王茹 6月5日既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日。回顾过去,六五环境日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总结各地先进经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展望未来,六五环境日将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

    [阅读全文]

  • 环境学科到底是“冷”还是“热”?

    [内容预览]

    | 2023/10/25 20:21:15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划取消“环境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根据校方后来的回应可知,这只是一次高校学科专业的正常调整。但是,仍有部分网友对此进行过度解读,联想到此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专业14名学生全部申请转出本专业的新闻,便得出环境专业“不行了”的结论。 今年关于环境学科的关注度似乎格外高,这也反映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与环境相关的话题

    [阅读全文]

  • 深刻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和意义

    [内容预览]

    | 2023/10/16 11:02:11
    李丽平 杨儒浦 刘金淼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党中央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高度重视、密集部署,2023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专门提出要求做出安排。为落实好相关工作,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和意义。笔者认为,就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身而言,减污是底线,降碳是总牵引,协同是路径和方法,增效是目标,除此之外,还特别需要从更广的视角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践行

    [阅读全文]

  • 深化数字化技术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应用

    [内容预览]

    | 2023/9/13 16:31:13
    王善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与健康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等数字化技术。 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中尚未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当前,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在协同推动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工作时,数字技术的应用并未得到充分实施

    [阅读全文]

  • 面对极端天气,我国该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内容预览]

    | 2023/8/14 11:07:52
    本报记者宋杨 近日受台风影响,强降雨天气导致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极端天气频发,“韧性城市”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什么是“韧性城市”?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城市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 建设韧性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不同

    [阅读全文]

  • 暴雨过后,该如何恢复脆弱的城市水环境?

    [内容预览]

    | 2023/8/9 15:09:23
    本报记者温笑寒 当前,京津冀地区防汛救灾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东北地区又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雨情、汛情,广西等地也出现强降雨。高强度暴雨对于城市水环境会带来哪些冲击?相关部门能够做哪些具体工作来抵御这些风险?暴雨过后,恢复水环境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报记者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彬进行了专访。 城市洪涝灾害存在较强的跨系统、跨区域的外溢效应,一旦发生,冲击就不只局限于水环境,城市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城市各行业

    [阅读全文]

  • 多举措保护“大美湿地”生态环境

    [内容预览]

    | 2023/8/7 9:49:07
    蓝楠 陈思怡 去年于湖北武汉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湿地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还是人类生活的港湾、文明的摇篮。湿地保护关乎生态安全和人民福祉,保护“大美湿地”生态环境是保障公众环境权的内在需求。 一方面,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湿地

    [阅读全文]

  • 提升城市高品质生态环境要抓好哪些关键点?

    [内容预览]

    | 2023/8/2 17:44:28
    纪荣婷 李海东 赵立君 张龙江 马伟波 相较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以人口、生产、生活等要素资源高度聚集为基本特征,是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依赖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本身的整体性、人工性、复杂性、开放性和脆弱性特征,决定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城市建设任务具有艰巨性。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类高强度开发建设,城市人口规模日益膨胀,空间持续扩张,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关系的复杂

    [阅读全文]

  • 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内容预览]

    | 2023/7/17 11:25:31
    陈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的发布,恰逢其时,将有力改进我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引导

    [阅读全文]

2556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