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避免环保问题演成社会事件
Eedu.org.cn 作者:朱四倍等    资讯来源:长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5
 

  话题背景

  背景新闻:(1)全国“两会”期间,105个政协委员呼吁“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地方未予重视,继续推进。最近当地市民反响强烈,项目被迫停工。(2)最近,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水源水质恶化,无锡出现大范围自来水发臭现象,被认为是“人祸”。

  舆情分析:中国高度重视环保,并把环保作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国家环保总局多次刮起“环评风暴”。但是,当环保与GDP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还是让GDP占了优势。有评论说,某些官员一味追求政绩,结果“赢了数字,输了世界”。同时,很多通过环境评价的项目,仍存在巨大环境风险,遭到专家学者、当地居民反对。

  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都要过“民意关”

  朱四倍

  首席发言

  不久前,厦门市政府领导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厦门市政府决定缓建海沧PX化工项目。这个PX项目曾经“狂飙突进”,其背后是让政府官员激动的GDP增值前景。而早在今年3月,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认为离居民区仅16公里的PX项目存在泄漏或爆炸隐患,厦门百万人口面临危险,必须紧急叫停并迁址。厦门市民最近通过短信表达了对该项目的担忧。厦门市政府现在的回应,可以说是对民意的尊重。

  这件事凸显了尊重民意对于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如何认知民意、尊重民意、吸纳民意,进行政策评估是一个方法。实践证明,政策评估符合我国渐进式决策模式的需要,有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往往只注重政策执行,而很少关心政策制定,更不用说政策评估了。曾“狂飙突进”的厦门市PX项目无疑是我国公共政策缺少评估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我国地方上的一些公共政策有的是由领导者凭个人经验、凭想像,有的是由领导者凭个人价值偏好在一组待选择的方案中择一而从之,然后由咨询机构、专家学者从理论上进行可行性论证,而不管政策实际执行结果如何。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政策评估的现象,民众可能看到或听到某些政策评估结论,但这些评估有的是由有关领导亲自作出,有的是受领导指示,按领导意图由有关政策研究机构作出等。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导致评估工作主观随意性很大,评价目的是消极的,评价动机也不甚妥当。如以评估作为炫耀工作绩效、沽名钓誉的手段、歌功颂德的途径,而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形式取代实质,使评估工作徒有虚名,仅具有典型的形式主义涵义;借评估使效果不佳、绩效不良的政策合理化,以掩盖自己举措失当甚至无能;借评估以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或将责任推给他人等。

  厦门市PX项目曾经的“狂飙突进”是忽视公众反应对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的典型体现。我们知道,政策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政策失误和执行阻力,提高行政效率,而非某种附属的政治陪衬物,更不是有关机关和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

  当下应实现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

  首先,实现政策评估工作的程序化。通过制度规定除象征性或符号性的公共政策外,每项公共政策都要进行程度不同的评估。

  其次,要建立政策评估基金。政策评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长期深入到实践中去收集浩繁的信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否则,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第三,要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必然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为防止决策者随意决策、执行者滥用职权,必须通过制度将评估结论与有关人员的奖惩直接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政策过程的权责利相统一。

  第四,要充分重视公众的评估作用。公共政策是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政府所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公众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众需要,公众是最终的决定者。政府应通过制度将公众评估纳入决策中心的议事日程。

  根 子

  

  

  片面的政绩观

  

  当前,常有环境问题演变成社会事件而公布于报端,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及政绩考核在作祟。

  一些地方官员之所以争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风险”项目,为污染企业大开“绿灯”,原因是那些项目产值高、利润“丰厚”。而现在上级部门考核政绩主要是以GDP的“红字”为核心来考评官员的政绩,并以经济增速等指示来排名。为了争名升位,一些官员自然产生GDP的崇拜情结,因而不惜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以此实现眼前和局部的利益目标。

  由于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轻环保、重粗放轻集约,这种考核机制必然存在内在缺陷,所以在考核中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领导们对项目环评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环境污染事故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在不同程度地助长了盲目攀比GDP的歪风。

  (汉口古田五路9号 李家庭)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从短期看取得了经济利益,提高了财政收入。但从长远看,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经济发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损害了人民身体健康,降低了人民生活品质。而且污染者从污染中所获收益,与修复环境所需成本相比,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短期内确实存在矛盾,同时必须看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将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本身,而合理的运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过程,本身就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

  当今,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江苏省东台市红兰路5号 朱海涛)

  

  

  

  民 意

  

  

  人人都应付诸行动

  

  环保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千家万户,一方面要让老百姓有权参与环评,对所发现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切实发挥监督举报、批评弹劾的作用。环境保护是广大群众人人都可以参加,也应该参加、能够参加的活动,这就要做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对一切有损环境保护的行为坚决不做;对一切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主动去做。

  实际上,从不损坏花草树木,不乱倒垃圾废物到自觉搞好垃圾分类;从自觉做到不人为制造垃圾到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这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切不可一方面批评指责别人制造垃圾,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己又在做污染环境的事情。

  诚如“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的歌词里所唱到的那样,只要人人都自觉关心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那“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的舒适环境一定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来。

  (武昌区紫阳路 朱煜) 

  

  

  把公民权利落到实处

  

  一些引起争议的项目,事实上也有由监管部门出具的评估报告,从技术角度,外行也许根本无力反驳。但是,反对者却也并不总是外行,他们同样有令人信服的反对论据。同时,有关部门的评估报告,也并不是完全能够自圆其说。于是,争议的焦点一时似乎集中于技术性的科学判断。

  “科学”的决策也好,不科学的决策也好,多年以后变成了环境问题,引起公愤,通常也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但在“反思”之下,环境问题还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科学、环境专家以及政府环保执法部门加在一起,也阻挡不了环境问题的出现。当个体的生存被城市规划淹没,权利只是权力的恩赐的时候,环保灾难肯定会如期而至。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落实公民权利,调动每一个公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用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和资本的逐利冲动。否则,只是单方面地寄希望于环保部门执法或者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环保就只能是一种理想。

  (洪山区珞狮路 苏应华)

  

  

  作为武汉的镜鉴

  

  今天的无锡人在享受上个世纪80年代追求GDP的“环境后果”,太湖蓝藻事件再次表明,中国已进入了污染“秋后算账期”,或者说,在享受了多年“重发展轻环境”的“伟大发展”成果后,开始自食破坏环境的恶果。

  俗话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放在这里就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当初就早知如此!当初就有不少人在大声疾呼,明确指出会有这么一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只要“发展”,后人只能“享受”污染。

  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我们正在重走一遍!这是多少仁人智士一直大声疾呼要避免的,可是很少有人当真,过去没有人去倾听,今天仍然没有人在倾听。

  武汉你在听吗?不到黄河心不死,死到临头才自知。这句名言一点不假。

  (蔡甸区卫生学校 汪利文)

  

  

  

  建 议  

  因地制宜确定产业方向  

  由于各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相对发达地区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确定发展项目时所设定的环保门槛要低一些。发达地区拥有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条件,而欠发达地区则缺乏这些优势条件,加之某些地区本身的产业结构限制,使得其地方领导在面对发展经济的要求时将环保让位于GDP。

  为了引导地方领导对环保问题加以重视,可以做这些方面的工作。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将环保工作纳入其中并加大比重,对于环保和经济共同发展的予以肯定奖励,而对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则予以处罚。

  根据各地实际,研究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引导,支持和鼓励一些对环境影响小,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

  (武昌区红旗饴糖厂 王益平) 

  逼地方官真正重环保

  

  环保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长远发展,理应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事实上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加强环保意识教育,让环保意识深植于各级领导头脑之中,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考虑环保问题,把是否有利于环保作为决策的重要标准。

  其次,建立新型、全面的地方官员政绩评价体系,把环保绩效作为对官员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改变部分官员在工作决策中片面考虑GDP的错误倾向,让官员们不愿、不敢忽视环保问题。

  再次,完善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不当而造成环境损害的地方官员要追究其应负的责任,让官员们感到肩膀上有担子。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环境污染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后才体现出来,因此应加强责任追究制度的长效性与溯及力,这样才能促使官员在工作中改变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子孙后代的“短视”行为。

  (潜江市第一看守所 陈宜发)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因环保问题演变成社会事件已不足为怪,去年,在我们中心城区就出现过。工作在环保一线对此类问题关注颇多,窃以为要解决类似问题,关键在于决策者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首先,决策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长期以来,有的决策者为了在有限的任期内快出政绩,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上漠视人民群众的意志,引进高污染企业,客观上给群众的生活制造了问题,导致了群众不断投诉、越级上访、甚至采取偏激行为来争取自身合法的环境权益。

  其次,决策要进行政策评估。对一些新建项目,当然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但由于环保标准也存在争议,一个项目上了,会带来什么样的民意反响、什么样的社会后果,也是要认真对待的,所以要进行政策评估。

  (硚口区环境保护局 邓先锋)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