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湖南大学有一项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科研成果在今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还听说该科研组的领头人被同行戏称为“城市生活垃圾大王”。近日,“千年学府科技纪行”采访组慕名来到坐落在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环境馆。
沐浴着夏日阳光的岳麓山,古木参天,空气清新,沁人肺腑。外表以灰色为基调的环境馆在绿色的掩映下并不起眼,悬挂在馆门外的牌匾却引人注目: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德环境技术中心、中加能源环境与生态研究中心。顺着楼梯拾级而上,在四楼一个堆满书籍、资料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项目负责人曾光明教授。
任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的曾光明是一位刚过不惑之年的“海归”学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自信、执着。他是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共500名)之一,1988年来到湖南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从外校引进的博士。近20年来,他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由于他卓越的科研成就,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他独立或合作指导硕士、博士生212人,其中143人已获得学位。
提起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曾光明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带领团队获得本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成果——“堆肥环境生物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增长迅速并难以处理的环保问题,极大提高了我国堆肥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国际竞争力,带动了相关环保领域传统技术的升级换代,使我国环保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介绍,现代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有填埋、堆肥和焚烧3种。其中,填埋法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对地面水、地下水、大气均有二次污染,对地下水的污染尤难控制;焚烧技术对大气污染严重,还必须增加投入、采用先进技术控制有害气体排放;而“堆肥技术”利用微生物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充分分解,对土壤、地面水的危害最小,并能将垃圾转化为农田可用的有机肥料。然而此前的堆肥技术因工艺落后,堆肥产量不高、效用不高甚至有微毒,让国内外同行望而却步。曾光明相信“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认定堆肥将是我国最有前景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他带领课题组奋斗了整整16年,将堆肥技术不断完善,使城市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目前,堆肥技术已成为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最科学、最先进的处理方式,能神奇地使白色废塑料变成油,使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机部分变成高质量的有机肥。这项成果在上海、呼和浩特、长沙、汉口、大庆等多个城市推广应用,累计创造产值达2.6亿元。
曾光明对课题组科研成果的要求有两条标准:一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能否提交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二是在实际成果应用方面,能否申请获准国家发明专利。他直言:“搞科研就是要出高水平的成果。”近5年来,他和课题组成员已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180篇、EI论文2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湖南大学环境与工程学科专业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位居全国该领域前十名。曾光明认为,科研工作是有竞争的,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最要紧的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目前,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方面,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研究中心。曾光明还被聘任为该领域国际权威刊物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的副主编,他的团队平均每年要为相关国际刊物审稿120篇左右。
谈到科研团队的建设,曾光明形象地将科研攻关比作打仗。他说:“和‘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一个道理,科研团队要形成核心,要有骨干力量,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团结”这个词在曾光明的谈话中使用频率很高。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刚开始研究堆肥时,“经常作实验直到凌晨三四点,然后还要聊到早上七八点。大家对所从事的事业满怀激情、充满希望,丝毫不觉得累”。他动情地说:“我对自己的团队非常自豪!”到目前为止,他带领的课题组已完成了国内外重点科研项目28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各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8项,出版了逾千万字的中英文专著9本,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在内的重大奖项十余次。在这个团队中,共同的信念是“要做事,还要做成事,更要做成大事”。曾光明说:“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不同的分工,但更多的是合作,是大家的配合达到共赢的效果。”
谈及对人才培养的看法,曾光明的观点是:人才≥资本≥资源。他曾在自己的教学日志中写道:“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加剧。由于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大量创新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应该确立怎样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回答……”他从学科建设、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量实例研究中总结出了宝贵的人才培养经验:“理工文融合——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应该大力提倡理工文融合、教学和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走出湖南大学环境馆,我们从环境科学与工程科研团队的发展之路联想到湖南大学延续千年治学所锤炼出来的务实传统: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与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曾光明率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团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圈囿,力举创新,力求务实,为国家和民族兴旺竭精尽智,诠释了“人才所用”之正道。这也正是湖南大学这座古老学府在新的时代生机勃发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