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环保总局的“最后一招”不容乐观
Eedu.org.cn 作者:潘洪其    资讯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6
    今日社评


  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停止这些地区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直到他们对所存在环境问题的整改达到要求为止。


  “区域限批”是2005年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首次明确的一种环境行政处罚权力。此次对四大流域上述市、县、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是环保总局自今年年初对唐山市、大唐国际等地区和企业实施“区域限批”以来,第二次动用这项不寻常的处罚权,也是自2005年以来环保总局掀起的“第四次环保风暴”。用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话说,区域限批“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他坦言,自己对这“最后一招”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并不乐观。


  一般说来,越是重要的权力越不能轻易使用,最致命的“杀手锏”总是要等到最危险的时候才出手。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环保总局两次动用手中最大限度的行政处罚权,无疑足以表明,当前环境污染和环境违法的形势已经发展到了非同一般的地步,单靠“哪里有污染,哪里就搞整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式的传统治理手段已经远远不够了。


  显而易见,中国现行环保工作机制首先遭遇的一大障碍是,很多地方仍然未能走出“唯GDP发展观”的误区,未能从根本上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与那些缺乏社会责任而单纯追求暴利的企业一拍即合,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大干快上煤电、化工和钢铁等重化工项目,并为这些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提供权力保护。人们都看得很清楚,在唯GDP发展观的背后,不只是某些地方官员的执政思路或工作观念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是地方官员的政绩和仕途问题。所以,要遏制环境污染恶化的态度,必须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体系,将“环保政绩”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必须让地方官员和企业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受益者。


  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体系,是要解决如何让地方官员为环境保护承担责任的问题,是要解决“官”的问题;与此相关的是,还应当大力拓宽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解决公众如何充分行使自己的环境权利的问题,切实解决“民”的问题。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赴安徽蚌埠鲍家沟检查企业违法排污问题,一群当地百姓跪在检查组官员面前,表示已经对当地政府的治污工作失去信心,请求检查组督促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百姓跪求治污”的凄惨场景,突出地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严重失职,反映了公众在环保问题上对地方政府的严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有多严重,公众环保参与渠道的阻塞就有多严重。


  然而,环保总局的检查组不可能每天都来检查,老百姓的“跪求”不可能总是有效,要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最终还得依靠公众自己。为此,必须加快完善地方民主选举,扩大基层民主自治,强化公众的话语权、谈判权和监督权,加大公众、人大、司法机关等权力主体对政府部门的制约制衡力度,形成良性的地方权力结构与政治生态,使老百姓的意愿和声音对地方官员构成足够大的压力,促使后者认真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这个环节上,“民”和“官”的问题实现了统一,但解决“民”的问题是更基础的工作,解决好了“民”的问题,可以推动“官”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区域限批是环保总局的“最后一招”,“跪求中央”也是老百姓的“最后一招”,眼见这两个“最后一招”都不容乐观,下一步该怎么办?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就这样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的改革,并进而向国家的综合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