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生态危机背后的经济结构根源
Eedu.org.cn 作者:邓璟    资讯来源:燕赵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9
 

    7月7日,江苏省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会上指出,要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整治太湖污染,一些成为污染源的工厂必须关闭,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必须淘汰,一些富营养化的养殖必须压缩,这是我们向大自然还账,这个代价必须花,这个决心必须下,这个共识必须形成。(7月8日《扬子晚报》)

    近日以来,江苏太湖蓝藻暴发、云南滇池蓝藻泛滥等现实,无情地给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事实上,这些生态危机的成因并不复杂:除了气候与环境诱因影响,最根本原因是排入水中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它的环境容量。如果再往前追溯一步,则是经济结构“蝴蝶效应”——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为了地方经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地方官员上马或纵容高污染的工程项目。可以说,正是我们之前单一的GDP政绩考核模式,让不少地方官员产生了不顾后果的政绩性冲动,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种种现象,我们几乎都能追溯到经济结构这一根源性问题。如果不反思我们的经济结构,没有一种约束地方政府政绩性冲动的良好机制,生态危机今天出现在太湖和滇池,明天就将会遍布大河小溪,概莫能外、无一幸免。

    从某种程度上说,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向大自然还账”等等,依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思路,并不见得有多新颖、多高明、多鼓舞人心,也无法从根源上消除症结性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主政官员(不管是现任还是前任,也不管是在职还是退休),要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丢掉乌纱帽或承担法律责任,“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解决“前赴后继的生态危机”还会那么困难吗?显然不会!很遗憾,我国因生态危机被问责的官员还少之又少,还构不成足够的威慑。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有赖于中央和地方的“上下一条心”,而不是狭隘的地方自利主义思维;有赖于更严厉的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和对官员实施环保问责制度,而不能仅凭地方官员的“大局意识”、“政治自觉”。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