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工业园区为何成为“污染避风港”?
Eedu.org.cn 作者:梁江涛    资讯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4
 

  在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的检查中,发现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与国家坚强的节能减排决心相比,一些工业园区死抱“黑色GDP”,一项项节能减排令在当地企业、政府的“软执行”之下变成了纸上谈兵。一方经济的增长亮点,为何会成为高污染、高耗能的重灾区?(8月22日人民网)

  建立工业园区,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的科学决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都是可行的。在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区。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企业,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这种循环经济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对部分省区126个工业园区检查中,发现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而且拒缴排污费、设施不运转、偷排放,排污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厂未建设擅自从事生产、非法排污引发纠纷等环境问题捉襟见肘,群众反映强烈。如此之高的违法率凸显出某些地方在建设与发展园区中并没有遵循科学规律,而是急功近利,单纯政绩一叶障目,不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之“泰山”。那么,一些工业园区何以成“污染避风港”? 一是“政府招进来,好丑一篮兜”。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渴望与发达地区污染项目转移一拍即合。有的地方出“狠招”,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大开绿灯。“经济发展要上,环保要适当让一让。”“让”的结果就是不仅税费要优惠、办事要快捷,而且环保手续也要“简化”,把“先上车后买票”“上了车也不买票”当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

  二是“公章带过来,现场就敲定”。在饥不择食的“项目大餐”中,不管什么项目进了园区都是地方政府的“宝贝疙瘩”。一个通知,相关部门就得带着公章,“现场办公”敲定,“顶住立不住,立住顶不住”,谁敢说不,乌纱帽丢下。

  三是“检查难进去,监管干瞪眼”。有的地方干脆给工业园区上了“特殊保护招牌”,环境执法人员进入检查要履行法定程序之外的繁杂手续。违法排污企业既不怕查,也“查不怕”。导致个别地方的工业园区成了污染大户,所谓“绿色生态工业园”区成了一块“遮羞布”。

  无须去理论科学决策的概念、要领和举措等深文大义,仅从一些地方工业园区污染现状上看,某些地方政府的决策水准就可略见一斑。土地、河流、环境和能源等自然资源和一切次生的公共资源不容浪费和糟蹋,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始终,贯彻到位。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从建园一开始就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保护好园区的生态环境。

  “解铃尚需系铃人”,遏制工业园区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决不是靠环保部门一家就能立马见效的。只有政府高度重视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断水断电等措施,辅之以环境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园区的污染问题。至于今后如何立足科学决策,长远规划,建设好、发展好工业园区,各地决策者当从现有的环保教训中认真反思与总结,走出一条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之路。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