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压力。
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国家提出阶段性的约束性目标,把责任落实到地方及企业,却很难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身上。人人都愿意喝干净的水,吸新鲜的空气,吃无公害的食物,住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不是人人都能自觉自愿地做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
理论上讲,如果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环保化生存”,整个社会的环保水平肯定不低。问题在于这一理想状态如何实现。目前发达国家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要高,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提炼出来的。当今中国,正在经历污染与反污染、“竭泽而渔”与“休养生息”的较量。从党和政府坚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职能部门出台政策措施的力度等判断,这场较量必将是生态文明得以张扬,粗放增长失去市场。在此期间,如能有效动员公众力量,配合“正规部队”正面出击,壮大环保声势,形成高能耗、高污染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必将加快水净、天蓝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步伐。
全民参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国家出台的多项法律法规中,都有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的条文。植树种草、不乱扔垃圾、节水节电是参与,举报污染行为,敢于环境诉讼是参与,从环境角度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也是参与,参与范围越广、参与程度越深,影响力越大。
在实践中,将个体的、分散的环保行动整合起来,可收“握指成拳”之效。试想,湖南省长沙市1200多个大学生和专家,如果是单个进村服务,结果会怎样?现在经过环保部门的组织,大家成为一支环保义工队伍,每个人对所联系的乡镇或者村庄负责,作用显而易见。
整合公众环保力量,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可以大有作为。从2005年开始,全国青联通过设立“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资助了20个项目,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参与者有在校的大学生、中学生,有环保团体组织的志愿者,涉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胜区及江河源头的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等等。在各地,一些民间团体在共青团、妇联以及林业、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深度参与环境保护,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今往后,全社会关注环境、关心环保的人会越来越多。如何把大家的热情转化为行动,让每一次行动能够产生效益,值得认真研究,期待多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