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太湖蓝藻”的治理之道
Eedu.org.cn 作者:周宏春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决策机制来形成治理方案?一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机制,吸收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方案的制定,不仅要有水处理方面的专家,也应有生态、工程、甚至物理、化学及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既要有科学家,也应有广大群众的参与。二是要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来保护环境,改变过去那种以行政为主的刮风式做法。三是用最小的投入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对策研究■周宏春

  今年5月底,一场不期而至的“太湖蓝藻”暴发,引起举国上下的关注,因为它影响到无锡市百万人口吃水的这一民生大事,并引发了关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讨论。接踵而至的是,巢湖、滇池甚至北方的个别湖泊,也有出现蓝藻迹象的报道,尽管一些地方官员宣称相关报道存在不实之处,但对大多数没到现场的人来说宁可信其有,因为我国一些湖泊的水太“肥”了。针对太湖蓝藻暴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分析蓝藻暴发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应对措施,关闭了不少企业,水质也得到了控制。但事件过后,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其一,需要采取什么思路来治理湖泊蓝藻?

  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太湖及其他湖泊的富营养化、乃至湖泊周边地区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值得认真研究。中央根据时代特征和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等大政方针;结合具体实际,如果不发展怎么解决湖泊周边地区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实现和谐发展呢?因此,应该用发展而不是停止发展的思路来治理湖泊蓝藻问题。

  一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改变过去那种将发展片面理解为增长、将经济增长片面理解为GDP数量扩大的倾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不以资源高消耗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以透支下一代人的资源环境为代价保障当代人的发展。

  二是要认识到湖泊蓝藻暴发的必然性和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因为湖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较高,因而学术界称为湖泊富营养化;而富营养化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日本琵琶湖治理花了60年时间,我们寄希望于实施“一、两期工程”就治好湖泊富营养化的可能性不大。试想一下,即使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了,农村面源污染也是一个难题。据有关研究,在湖泊污染物总量中面源污染已占一半。我国还不能一下子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没有被作物吸收的肥料就会进入湖泊;湖泊底泥的清除,也需要庞大的工程;只要有水土流失发生、有泥土进入湖泊,水中的营养物质就会增加。所有这些,均说明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是要转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思路,改变过去那种将一种污染物转变为另一种污染物的做法,把“污染物”看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营养物质,包括磷、氮等都来自农业肥料,要以吸收、利用来代替清除,使企业在利用中产生效益;如果没有效益,企业就不会有积极性;企业和公众没有积极性,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其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决策机制来形成治理方案?

  对于决策问题,温家宝总理早就提出“三个不决策”,即“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不决策,没有两个以上的比较方案不决策,没有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不决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方案的决策也应如此。对于某一个湖泊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案要从实际出发,考虑水流条件、污染物来源及其构成、底泥沉积以及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等,采用科学合理和经济适用的方案加以解决,少花钱多办事。这时,采用什么样的决策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方案设计人员为了治理方案中标并获益,决策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也没有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治理方案是难以最优的。在目前教授被称为“老板”又占有较多话语权、研究院所要创收、决策者与治理人员容易形成利益群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少数科学家或企业家设计方案是不够的。

  为此,一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机制,吸收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方案的制定,不仅要有水处理方面的专家,也应有生态、工程、甚至物理、化学及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既要有科学家,也应有广大群众的参与。二是要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来保护环境,改变过去那种以行政为主的刮风式做法。现在看来,我国淮河、太湖等水体治理的“零点行动”、2000年达标等,尽管当时小企业关了,水清了,但过后小企业又“死灰复燃”,水体又被污染了。这种做法是否有效,利弊如何,需要认真总结评价,研究提出比较经济的湖泊污染治理方案,形成长效机制。三是用最小的投入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基本原则。一些地方采用杀藻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在除去水体表层蓝藻后,又会长出新的蓝藻;而且杀死的蓝藻沉到水底后还为以后的清淤增加麻烦。这就好像割韭菜,“割了一茬”还会长“一茬”,因为“根”和“营养”还在,在南方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更是如此。用较少的钱“割韭菜”,少一点华而不实,多一点经济实用,应成为我们的选择原则。

  其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措施来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国内外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已有很多措施,如污染源控制、调整水体生态系统、挖泥法、换水法以及养鱼法等等。虽然可以从源头控制营养物的来源,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没有污染源进入湖泊。对于我国而言,控制污染源还有很大难度。这是因为,即使一部分农民进城了,剩下的人还要种庄稼用化肥。即使没有农业污染源了,还有底泥等其他污染源;即使当地控制了污染源,全流域的污染物还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污染物进入湖泊在我国暂时还做不到。调整水体生态系统要换水,对于像滇池那样的湖泊,没有流入的河流,换水则需要巨大的投资。武汉东湖的水生植物恢复有效改善了湖泊水体质量,但也有一定的条件,比如水体交换时间较短。机械捞藻法在日本已有成功的先例,于是乎有人提出要买捞藻船,但也存在买洋机械捞藻船与土法除藻的取舍问题。有专家估算,治理好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需要投入2500亿。问题在于投入那么多的钱就能解决富营养化了?今天治好了,明天还能保持水质好吗?就没有再度富营养化的隐患啦?如果思路不对,花再多的钱也未必达到预期效果。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没有钱是不能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太湖治理花了100多亿,结果到了富营养化的临界点。

  如何避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度富营养化—→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呢?在还控制不了污染源进入湖泊的条件下,降低水中的氮和磷浓度,就成为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一些地方讲“干净”不讲科学,不允许水中有水草生长,打断了物质循环链,可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流失到湖泊中是一个自然过程;而将水中浓度不大的氮、磷富集起来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熵增原理。以藻制藻,变废为宝,市场运作,政策引导,可能是一条有效途径。

  如果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上放养水葫芦(有的水面已有),吸收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既可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也可以控制其他藻类的生长。有偿让农民捞出水葫芦并加以利用,如养猪,我国引进水葫芦的初衷是用作动物饲料。中央电视台曾经介绍过上海用水葫芦生产有机肥的经验;水葫芦也可以生产沼气,供农民炊事和照明应用以替代烧薪柴;沼渣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作物产量。

  用生态链的办法降低水中营养物浓度,可能比买装备精良的捞藻船少花钱,还可以解决不少农民的就业问题。在贫富差距扩大的今天,这无疑可以为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最终解决,除采用生态措施外,还要加上必要的行政和工程措施,禁止新上污染项目,达标处理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没有污染物进入湖泊了,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下降了,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也就可以期待了。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