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解决水资源是发展沙草产业的关键
Eedu.org.cn 作者:徐琦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7
 

  □本期对话人物
  夏日 1940年3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人。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中央民族学院干部训练班毕业。曾任中共乌海市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共十四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对话人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  夏日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徐琦
  点击一
  焦点关注钱学森对沙草产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思路 启动“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使沙漠变成人类福祉
  记者:去年年底,您主编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丛书》正式出版。书中系统地展示了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在中国沙区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您认为钱学森的思想对我国沙草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夏日: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每个经济长周期总是与一次大的产业革命紧密相联。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必然会演变为产业革命。世界经济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5个长周期,先后发生了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次产业革命。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戈壁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工作期间,考察研究周围沙漠戈壁的情况后,1984年6月应《内蒙古日报》之约发表全国第一篇关于草产业的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的文章中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随后于同年7月又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通讯》刊物上发表了他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著名理论文章《创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沙草产业理论。钱学森预言“接替信息产业革命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我们将迎来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的知识农业时代”。这一现代大农业的范畴,涵盖了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及海产业。经过20年的研究完善,这一理论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换一种思维看沙漠、看草原,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多年的积极倡导带动了政府和民间实践。目前,沙产业已经成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和领头产业,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实践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实验基地和示范产业。如今,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在我国东部的沙荒地上,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沙产业的非凡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沙漠不应是被消灭的对象,而是应该被充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沙漠掘金,沙漠是金,大力发展沙产业,沙漠可以变成人类的福祉。
  点击二
  焦点关注发展沙草产业是否会对西部造成威胁
  关键思路 沙草产业发展应与生态建设保持高度一致
  记者:贫瘠、荒凉的沙漠,多少年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的灾难。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夏日:在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的东南沿,有著名的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地。我就出生在那里。从小我就在沙坡上嬉戏游玩,整天和沙子为伍。谈起沙漠,人们常用的形容词是:广袤、荒凉。但在我的童年,从来没有体会出沙子的危害。没想到,我参加工作后几十年都从事着防沙治沙的事业,与沙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十年来的防沙治沙告诉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努力地防止荒漠化,重点是阻止这个“化”字,而不是消灭沙漠。从自然规律来看,沙漠是不可能消灭的,而且人类也离不开沙子。我们看待每种事物,都需要一分为二地看。比如,沙子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沙尘是碱性的,所以能一定程度上中和酸雨的影响,这样北方的酸雨会比南方少一些。
  过去人们总把沙漠当成一种危害。其实,沙漠也有自身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阳光充沛。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靠阳光,这一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沙漠缺水是一个制约因素,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如微灌、滴灌等,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以色列在这方面就解决得很好。充分利用日光、生物技术,沙漠上完全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有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大部分面积有降雨,有植物生长。目前人们在沙漠和戈壁获取的只限于特种的药材,但只采不种。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钱学森曾说过,“中国要用100年时间来完成沙漠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每年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可见,沙漠不可怕,穷于斯,富裕于斯。只要科学地认识沙漠,突破传统思维,谨慎进行沙漠开发,变灾难为财富,这绝非是如同“消灭沙漠”一般的空想。
  记者:有人认为,沙草产业的过度发展会危及我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过去,“向沙漠进军”的掠夺式开发已经受到了广泛批判。围绕沙草产业,也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您认为发展沙草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什么关系?
  夏日: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沙产业”和“草产业”两个概念。所谓沙草产业,就是在沙地、荒漠这样所谓的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
  人与沙的关系,实际就是人要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我们过去大多重视防沙、治沙,轻管沙、用沙,《防沙治沙法》为主的一系列防沙治沙的法律法规都未以沙产业为主,明显对沙产业、草产业认识不足,甚至没有考虑治沙植被品种的选择问题,这也造成后来一些地方在治沙过程中的错误方法。
  西北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区占总面积的9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地区适于旱生草、灌生长,乔木只能生长在高海拔山地,或有地表水、地下水或人工补水的地方。而三北防护林和上世纪90年代治沙工程中营造的476万公顷防风固沙林和37万公顷农田防护林,都是以乔木为主体,不仅工程造价高,而且成活率低,维护更困难。河西走廊有1200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带,因补水困难或地下水位下降而成片枯萎和死亡;民勤县人工造林8.7万公顷,只剩下两万多公顷。
  在荒漠治理中,只重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结果往往是生态效益也随之消失。想取得两者的和谐共赢,产业化是科学之路。沙漠当中最缺乏的是水,而光、热、风、气等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已经有条件运用新的技术成果与新的产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和风能,把水的劣势降到最低,实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和高效益。发展沙产业的目的,是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进而拉动生态效益;最终目的是要取得生态效益,有了生态效益才会有经济效益,这跟过去的开荒、开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衡量沙产业搞得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是否同步实现“三效”,就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有机的统一;是否实现“五增”,就是使沙漠增绿、沙漠上的资源增值、企业增效、沙区人民增收、地方增税。在发展沙产业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的沙柳、甘草、沙棘等沙生植物试验示范基地有着颇有说服力的成果。
  沙柳是防风固沙先锋植物,抗风沙、耐干旱。鄂尔多斯的沙柳种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规模推广,现有成林面积43万公顷。沙柳的生命期短,每3年需平茬一次,不平茬就死亡。过去,沙柳条的主要用途就是当柴烧,而鄂尔多斯地区盛产煤炭,当地不少农牧民连砍沙柳烧火都不愿去做,造成60%的沙柳因不能平茬复壮陆续死亡。
  近几年,东达蒙古王集团投资2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沙柳纸浆项目,结果300万亩沙柳变废为宝。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项目已带动鄂尔多斯市3个旗、20多个乡镇、12万多农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如今,在中国西部的内蒙、宁夏、甘肃境内的沙漠及沙地边缘的风沙区,越来越多像东达蒙古王这样的民间治沙者在当地政府、企业的引导下,参与到投资生态建设的行列中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大量流向沙产业。国家应该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同时对现行的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运作。
  点击三
  焦点关注发展沙草产业面临的主要瓶颈
  关键思路
  水资源是沙草产业的命脉
  记者: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必须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才能考虑经济收益。这一制约决定着在沙源地寻找商机的难度。时下,一批企业在京津周围沙源地里寻找沙产业、草产业商机,但真正收到明显效益的却不多。您认为目前我国发展沙草产业应注意哪些原则?
  夏日:发展沙草产业,有其自身的特色,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在荒漠化地区,水是命脉。因此水资源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大体来说,应该做到“四适”,即适地、适种、适用、适技。西部地区发展沙草产业应尽可能在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以适宜沙区生长并少耗水源的树种、草种种植为主。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以投入少、效益高、节水型的水利设施建设作支撑,体现设身处地、合情合理两大基点。
  举例说,有的地方由于自身沙质形成原因特殊,根本不适合发展任何产业,只能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进行修复。如果强行要在这些地方开荒种草种树,只能起到逆反作用,不仅会恶化生态,而且这种投资也只能是有去无回。
  目前各类产业实践除了存在浅层次、粗放的现象之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水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有效管理,一些行业规范也还未能达到科学的标准。水资源是一个系统,容易出现企业从短期利益出发、破坏生态效益的行为。比方说节水设施搞清楚没有、设施棚有没有、太阳能转化效率如何提高、品种怎么改良,所有的技术要集成,才能成为沙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不少教训,不能再重蹈覆辙。因此,在发展沙草产业初期,尤其要对项目的耗水情况进行严密监控。据我了解,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沙草产业并不拥有节水方面的关键高新技术,这是要不得的。沙草产业好就好在对水资源是最节约的,如果现在跟原来一样,怎么能叫实现第六次产业革命?
  沙草产业属于第六次产业革命,是21世纪中叶才能开花结果的。现在的沙产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们应该始终如一地强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融合,从实际情况出发,慎重有序地开发沙草产业,不能轻举妄动,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限制。
  记者:与其他产业相比,沙草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夏日:毫无疑问,现在防沙治沙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的问题,水资源也是沙草产业发展的命脉。水源短缺是造成干旱和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内蒙古自治区的沙地都处在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如果种下的草木没有水来维系,生态治理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总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另一个原因是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公民节水意识还不强烈。要杜绝制造水污染、浪费水的不良现象,应该加大保护用水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生活用水的认识,营造人人保护水资源的氛围;对一些浪费水、污染水源的现象,要采取适当的经济制裁手段。积极推广节水设施,鼓励节水工程。在西方一些先进国家,都实行水资源的严格管控,我们国家也应该借鉴这个政策,合理使用水资源。
  尽管西部大开发后,我国大幅增加了对防沙治沙的投入,但财政拨款机制相对僵化,来自于林业、水利、环保、农业、气象等部门的资金分别用于防沙治沙、退牧还草、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不利于形成合力,综合治理荒漠化。另一方面,老百姓没有从防风固沙中得到实惠,参与管护治沙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一些生态移民迫于生存压力,继续破坏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地方荒漠化治理进度缓慢。基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国家可以适当地从防沙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固定款项鼓励沙产业的发展,或者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让老百姓尝到参与治沙的甜头。
  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
  点击四
  焦点关注如何解决沙草产业资金匮乏的问题
  关键思路 建立治沙基金吸引公众参与
  记者: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投入大、见效时间长,沙源地又大多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和农民生活都很困难。您认为该如何解决沙草产业发展缺少资金的问题?
  夏日:目前沙漠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大自然灾害,我国每年因沙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0多亿人民币。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从全国来看,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西部不但是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风沙和沙尘暴的源头。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人口虽占全国的近3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地区的50%左右,约2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种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不但阻碍着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也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以说,荒漠化不是一个地区和国家造成的,而是全人类造成的,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透支引起的生态报复。以沙尘暴为例。沙尘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中国的特产,也不是几年之内通过逐渐改善环境就可以根除掉的。过去我们曾经闹过不少笑话。比如一些地方为了挡住沙尘暴,就在城市附近种几道防护林,希望能挡住沙子,这都说明人们对沙子缺乏基本的认识。沙尘只遵循自己的规律,无论你种多密集的树,但是从高空几千米飘来的沙子是遏制不住的。况且即使程度上会有一些减轻,次数不一定会减少。沙尘的天气有它存在的理由,因为有很多沙漠、荒漠化地区,单靠我们做局部的治理是不充分的,或者不能完全根除沙尘暴的天气。根本的办法还是治理沙源。如果任其发展,即使生活在东南沿海的人们有朝一日也要遭受荒漠化的危害。气象部门资料显示,除了贵州以外,我国各省都有出现沙尘暴的记录。因此,我认为,人人都有参与防沙治沙的义务。
  一些专家建议,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内蒙古自治区等西部省市区为祖国各地防治沙尘暴做出了杰出贡献,应该向享受到生态成果的人们收“绿费”,让东部发达地区受益的人们花钱来购买生态成果。其实,全国各地的人们到西部沙区义务植树、资金投入或者从事生态产业,才是对沙漠地区生态建设最好的支持。今天,已经有一些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开始投资或投身于西部的生态建设,但是,其效果可以说是“星星之火,难以燎原”。
  最近,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注册成立了一个防沙治沙基金会,按照国家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严格管理。大家有劳力贡献劳力,有技术贡献技术,有资金就投资,捐赠防沙治沙基金会。我们将以你捐赠的名字命名治的那块沙地的名称,以治理的成果回报捐赠者、投资者。到发展成熟阶段,还将走向国际,鼓励国外资金也来投入中国的治沙事业。这一基金的设立,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呼吁全社会共同防沙、治沙、用沙、管沙,使沙漠化实现逆转,建设生态小康,造福子孙后代。


  夏日如是说
  西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问题,是生态恶化,沙漠化严重。中国荒漠化的80%是沙漠化,因此一些专家把荒漠化也说成是沙漠化。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在西部;中国70%的草原退化也在西部。这几年在中央的关心下,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2005年第一次出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好的局面。但是,土地沙化的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沙化危害依然突出;二是局部扩展依然严重;三是治理难度依然大;四是治理成果依然脆弱;五是人为隐患依然较多。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生态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仅仅是一点势头,问题还是很严重。
  沙漠化造成的损失,过去专家统计,直接损失540多亿元,间接损失就很难说了,造成群众返贫现象也很多,现在我国大约还有2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在西部。
  沙漠化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态安全,而且现在还继续存在着沙漠化的客观条件,那就是降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线上升,冻土变薄,干旱加重,就是我们可用的淡水在减少。这样的生态环境,必然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拉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西部沙区或者是受沙影响的几亿人口,如果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就很难说全部实现了全面小康,生态小康中的绿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得不到解决,全面小康就很难实现和巩固。因此西部沙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与沙的关系问题。
  荒漠化不是一个地区和国家造成的,而是全人类造成的,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透支引起的生态报复。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许多企业投身沙草产业,但是要科学发展,否则适得其反。现在防沙治沙最大的困难就是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内蒙古的沙地都处在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如果种下的草木没有水来维系,生态治理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西方一些先进的国家,都实行水资源的严格管控,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借鉴这个政策,合理使用水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的沙草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自治区要是能真正抓住这两大产业,真正建成知识密集型的沙草产业,自治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也能够得到改善。内蒙古自治区要利用科学技术来管理沙漠,合理开发沙生动植物,让沙漠生物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换一种思维看沙漠,沙漠就不再是害,而是宝。要利用沙漠,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创造财富,造福人民。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