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org.cn 作者:刘存瑞等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8 |
|
科学配置照明系统,减少奢侈照明、对辅助通道照明系统的改造是金源新燕莎节能降耗的又一项措施。据介绍,该商场公共区域的照明比其他商场暗,全部照明系统采用自动控制,定时开关灯,以减少时间差造成的耗电,每年节约电费15万元。闭电后还设有专人检查、巡视。比较有特色的是,有些地带还通过在公共区域内设立商亭,借助商亭的照明来增加照度。整个中心公共区域占商场面积的48%,出租商铺占52%,一至四层八条大街的照明灯带全部替换成T8(36瓦)型节能灯管,瓦数虽然降低了,但是亮度没变,按2万条日光灯计算,每年可节电10%。中心还对办公区通道照明实现多路控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开闭回路。 在金源新燕莎,细心的顾客会发现商场的扶梯是变频感应的,有人乘坐时,扶梯以原有设计速度运行,无人乘坐时,扶梯减速。据资料统计,一部电梯每天的运行时间约为10个小时,电梯本身的功率是75千瓦。将以上两组数据结合计算,一台电梯一年节电21600千瓦时。 金源燕莎在做好自身节能的同时,积极与入驻商户协调坚持做到节能降耗。据了解,商场下一步还将采取新的节能措施包括逐步减少高能耗的餐饮商户;在商户二次装修中,尽量减少射灯的使用,尽量使用节能灯等。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组织30多名大学生走进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京口闸社区,开展“保护居住环境,共建生态文明”节能环保社区行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赠送节能灯等多种形式,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和资源节约意识。这是镇江社区居民与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共同在横幅上签名。 石玉成摄 (新华社发) 一个供热办法的推行——— 沈阳地源热泵巧算节能大账 本报记者 孙潜彤 “我们小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采用的地源热泵技术相当于一个‘地能空调’,在冬季能把地下的热量‘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可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而且还不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在沈阳日前举行的冬季房交会上,一位售楼员兴致勃勃地向购房者介绍说。 按沈阳新的建设规划,今后沈阳市新建建筑凡适合应用地源热泵的地区,都将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宾馆、酒店、机关等耗能大的公用建筑为主。今年的冬季供暖,沈阳市已经有18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开始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这意味着沈阳将因此每年减少近60万吨的煤炭消耗。 地源热泵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沈阳地区80米至160米深处的地下水温度常年维持在16摄氏度左右。地源热泵机组通过压缩机和热交换器从地下水中吸收热量,制热时出水温度最高可达90摄氏度,冬季以适合的温度释放到室内。它与使用煤、气、电等常规供热制冷方式相比,具有清洁、高效、节能等诸多优势。 为了让地源热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沈阳的党政机关决定率先采用。2006年11月14日,沈阳市委大院内响起了钻井机的轰鸣声,地源热泵改造工程正式开工。随后,沈阳市政府出台的《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管理办法》以政府令的形式下发,保证了地源热泵系统建设、运行有章可依。 社会各界要算经济账。郑恩诚是沈阳市荣富酒店的工程总监。今年夏天,他接到的电话少了不少。因为酒店里噪音扰民的冷却塔已经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这个系统的“心脏”被安装在荣富酒店的地下室内。真正让酒店下定决心,停掉花费数百万元安装的中央空调而改用地源热泵,还是因为经济上的实惠。酒店做了测算,在已经运行的两个半月里,空调电费比改造前降低了近13万元。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改造现有的供热和制冷方式,可以节省运行费用50%。沈阳市也做了一个测算,新建建筑采用地源热泵供暖每平方米每年至少可节约10公斤实物煤,可以平均节能30%,如果采用再生水源热泵新技术,节约资源的效果还能再提高10%左右。 沈阳市算得更多的是“大账”。今冬沈阳18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应用面积,将实现本采暖期(未计夏季制冷)节约标准煤31.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03万吨、二氧化硫0.64万吨、烟尘0.48万吨、灰渣8.29万吨。预计到2010年,沈阳市可实现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6500万平方米,占全市总供暖面积的比重上升至30%左右。届时每个采暖期节约标准煤将达126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5.7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烟尘1.9万吨、灰渣32.9万吨。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在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动员会上说,推广地源热泵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特别是促进节能减排起到重要作用。沈阳要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推行区长负责制,努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更大的突破。 地源热泵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成为沈阳环保节能的“生力军”。 一家钢铁企业的努力——— 柳钢挖掘节能降耗潜力 本报记者 朱 磊 说起钢铁行业,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典型的耗能排污大户。 柳州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永南手头的一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行业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已取得新的进步,单位能耗下降,钢铁生产总能耗增幅低于同期粗钢产量增幅。但钢铁业能源消耗总量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含矿山、铁合金和耐火材料在内的钢铁工业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4.71%,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15.18%。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节能减排仍然是钢铁行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抓住了节能减排的机遇,在近几年,走出了一条节能高效的循环经济之路。”陈永南说。 走进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偌大的厂区干净整洁,只有几个烟囱还在冒着白色的烟雾,柳钢的职工介绍说,那白色气体的大部分是雾气,昔日柳钢浓烟滚滚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厂区里有小鸟安家,工人上班也不用戴口罩,可以很心安地出入于位于柳州市中心的柳钢集团。 柳钢今天的环境整治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在环境治理上大投入地发展循环经济。近两年,柳钢投入2亿多元用于环保整治工程,全面推进节能、节水、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把过去的环境包袱变成企业财富。 炼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但目前国内成百上千座炼钢厂产生的二氧化硫还没有找到治理的良方。但柳钢人没有等待,创造性地用焦化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废氨进行脱硫,这种以废制废的新思路在国内还是首创。柳钢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明贵介绍说,柳钢这套投入了5000多万元的氨法脱硫工程自今年6月试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 “我们一年脱硫出来的硫酸氨有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而且每一年可以削减二氧化硫1600吨至4000吨,这样可以大大削减柳州的二氧化硫,改善空气质量。我们脱硫出来的产品就是化肥,又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在强烈的环保意识的带动下,柳钢在节能减排中取得累累硕果,2006年,柳钢钢产量由2000年的104万吨提升至535万吨,增长幅度414%,而外排各类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如COD削减13%、石油类削减34.6%、粉尘削减15.7%,工业用水循环率也由71%提高到95%以上,吨钢耗新水量从55.89吨降低到6吨以下,基本实现“增产减污”的环保目标。
上一页 [1] [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