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外来生物入侵引发灾难 海南拯救"椰风海韵"[图]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外来生物入侵引发灾难 海南拯救"椰风海韵"[图]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3


姬小蜂


椰心叶甲


惨遭椰心叶甲蚕食的椰子树。 海南日报特约记者 孙清 摄

     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致命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或是个别地方在美化、绿化城市中由于受不正常思维的引导,致使近年来外来生物频频敲门甚至混入境内。

    经济全球化,海南与世界的往来日益频繁,也使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岛内的风险大大增加,但这绝对不是借口。椰心叶甲不仅为我们敲响警钟,问题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因此,每一个人应该牢记,海南岛是个独立地理单元,作为岛屿,环境容量有限,小小的失误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椰风海韵”遭遇生死劫难

    摇曳多姿的椰树是海南岛的象征。

    然而,这座美丽的岛屿正面临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灾难。

    两年多前,海口、三亚的许多市民就注意到街道两旁的一些椰子树出现枯黄。一些热心肠的人甚至买来农药喷洒,但无济于事,找到专业人员询问也不得而知。有的椰树濒临死亡。

    2002年6月,省林业局工作人员在海口市凤翔路确诊:危害椰子树的罪魁祸首是椰心叶甲。随后海口、三亚两市调查发现,有被害症状的椰树达3万多株。

    此后,各地警报不断传来:琼海发现椰心虫,文昌椰树出现被害症状……椰心叶甲以惊人的速度在岛上蔓延。

    这可能是海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2002年6月在海口、三亚两市发现疫情时,染虫区面积约10万亩,染虫株数3.1万株;到去年6月,全省就有11个市县发生疫情,染虫区面积43.9万亩,染虫株数60.4万株;今年9月,全省再次普查疫情,16个县市发生疫情,染虫区面积59.1万亩,染虫株数82.4万株,目前只有白沙、琼中的椰子树幸免于难。

    来势汹汹的椰心叶甲是一种褐色小虫,为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其体态匀称,省林业局副局长周燕华因此叫它“美女害虫”。有着美丽仪态的椰心叶甲破坏性较大,它取食寄主———棕榈科植物最幼嫩的心叶,造成树势减弱后植株死亡。椰树是其最主要的寄主植物,因此有人叫它“椰子虫”。

    包括2600多万株椰树在内数量巨大的棕榈科植物,既是海南热带秀美自然景观的标志性植物,也是海南热带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林木。椰心叶甲的入侵和不断扩散蔓延,对我省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和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我省广大依托椰树、槟榔等棕榈科植物为重要经济来源的农民生活构成了潜在威胁。

    专家会聚苦寻良方

    对于陌生外来虫害的“突袭”,海南一时苦无应对良策。椰心叶甲在我国内地是个新物种,一时难以找到资料可供借鉴,如何防治椰心叶甲成为棘手的现实问题。

    从2002年6月至去年12月一年多时间,我省有关部门先后尝试多种办法,组织人力采取传统的喷洒“虫无踪”等化学农药方法,但效果不甚理想。尽管每半个月组织喷药1次,但是在海口街道旁的椰子树,椰树心叶枯死的现象到处可见。有些椰子树由于多次喷洒还出现变黄的药害现象,虫害每隔一两个月左右就严重复发。

    难以根治的缘由在于椰心叶甲主要危害椰树等植物的幼心叶,成虫和幼虫在折叠叶内沿叶脉平行取食表皮薄壁组织。椰子树高,害虫又深藏心叶,喷雾、淋灌等方式很难让药剂渗入心叶杀死深处害虫,心叶内害虫死亡率只有30%。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协调下,国内有关治虫精英会聚海南,他们提出“边研究、边试验、边防治”,开始了苦寻良方。

    2003年11月,由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挂包法”率先破题。其挂包法通过省林业局组织的评审,我省防治“椰子虫”由此转入新技术化学防治阶段,全省推行大面积挂包法防治。

    挂包法比传统化学防治方法具有明显效果,是椰心叶甲化学防治上一个重大进步。将药包固定在植株心叶上,让药包内的“椰甲清粉剂”药剂随雨水或人工淋水自然流到害虫危害部位从而杀死害虫。只要药包中还有药剂剩余,一旦下雨,雨水会带着药剂流向叶心起到杀虫作用。因此,挂包法不仅没有喷灌引起的雾滴飘移污染,而且药剂只流向害虫危害部位,药剂有效利用率高,大大减小对环境污染,而且持效时间长。

    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间,全省共投入药包140多万包,防治疫树80余万株,取得明显防治效果。经过防治的疫区虫口密度和疫情自然扩散速度明显降低,染虫植物大多恢复生长,重新长出嫩绿新叶。

    海南椰心叶甲疫情得到一定程度遏制,防治工作逐步从被动转向主动。

    但专家指出,椰心叶甲除治难度很大,采用化学方式只能降低虫子密度,难以根治。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国家林业局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椰心叶甲防治专家维尔可先生来海南考察。在海南期间,维尔可考察了海口、三亚、琼海等重灾区的疫情,提出了从国外引进天敌防治椰心叶甲的设想,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越南、马尔代夫等国综合防治椰心叶甲项目建设情况,建议我省尽快从越南引进姬小蜂和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请综合防治项目。

    国家林业局和我省决定另辟路径,引进天敌展开生物防治。

    疫情震动副总理

    椰心叶甲在海南迅速蔓延,美丽海岛上棕榈科植物面临重大劫难。

    海南植物疫情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门对此做出批示。国务院的领导同志还专门听取了国家林业局关于海南椰心叶甲的专题汇报。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亲自作出部署,责成造林司组织专家赴海南,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分析研究虫害发生动态,总结防治经验,完善对策措施。

    疫情发生后,省委书记汪啸风、省长卫留成要求各有关方面迅速采取措施,保护景观、防止扩散、持续控制。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江泽林副省长为总指挥的防治总指挥部,并将椰心叶甲防治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

    海南全省上下拉开了抗击椰心叶甲这场没有硝烟的艰巨战争。

    省林业局迅速在全省建立350个疫情监测点,制定疫情月报制度,密切监测,做到对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明确划定椰心叶甲疫区,严禁疫区内的棕榈科植物调运。并在海口港和新港设立检疫检查点,在全省木检站设立检疫检查点,公布检疫举报电话,把椰子、槟榔主要分布区划为重点预防区。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市县政府建立了防治工作责任制。各市县林业局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组织领导不力,使防治工作流于形式,检疫封锁不力造成疫情人为扩散,防治措施不到位出现疫情恶性蔓延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按照责任的轻重,给予通报批评、黄牌警告,或建议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以物降物开展防治

    承担引进姬小蜂项目研究的是热带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彭正强。

    2003年12月,他与我省的其他有关专家赴越南考察。在越南胡志明农林大学和南方植物保护部门的帮助下,对越南椰心叶甲疫情和防治技术、胡志明农林大学姬小蜂饲养繁殖实验室进行了认真考察,实地参观了饲养繁殖姬小蜂的生产工序、操作方法和设备配制情况,为我省引进姬小蜂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

    越南方面表示全力支持我省引进姬小蜂的工作。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帮助下,我省于今年3月15日从越南带回了椰心叶甲天敌姬小蜂。

    今年7月,经过对姬小蜂引进隔离、安全性评估、生物学及生态学、人工饲养繁殖和野外释放跟踪等研究,野外释放姬小蜂的时机基本成熟。热农院校植保所建成日产2万头姬小蜂的天敌繁殖场。8月,彭正强等在琼海开始实施野外放蜂,姬小蜂开始大战“椰子虫”。截至目前,已建成日产8万头的姬小蜂天敌繁殖场,并在海口、三亚、琼海三市6个点定期放蜂,目前共放蜂250万头。

    姬小蜂的引进工作在稳定推进,从台湾引进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啮小蜂与姬小蜂同科不同亚科,也是椰心叶甲的天敌。10月2日,热农院校教授黄光斗从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带回啮小蜂。10月3日,寄生在椰心叶甲虫蛹上的啮小蜂就从呈成熟虫蛹状态羽化出成虫。在黄光斗等研究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历经19天,啮小蜂完成了交配、在椰心叶甲蛹体上产卵等各个步骤,培育出引进后的第二代。

    黄光斗教授称,经检疫评估,啮小蜂现在开始进入室内大量繁殖阶段。在进一步积累数据,进行安全评估后,不久后可进入释蜂实验。

    而由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泽华等人探索寻找的另一种生物防治“杀手锏”———僵菌已开始进入防治阶段。

    今年年初,张泽华等人成功从众多绿僵菌中筛选出2种针对椰心叶甲的高毒力毒株。随后,他们集中力量在生产工艺、剂型研制、林间使用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绿僵菌能够持续控制椰心叶甲种群增长,大面积防治效果显著。这为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寻找到持续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海南某大院约有3000多株棕榈科植物,去年10月出现椰心叶甲危害,至今年4月,有70%—80%的椰树受害心叶枯死。张泽华等人于今年5月初对250株椰树施用复配5号绿僵菌制剂,7月初对350株椰树施用了纯5号绿僵菌制剂。根据绿僵菌互相传染特点,实施隔株施药。9月份调查,发现没有施放绿僵菌的疫树上的害虫也感染绿僵菌致死,杀虫效果达到90%以上。

    目前,我省采用绿僵菌防治椰树达5万多株。

    根治之路依然漫长

    中国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所长赵文霞说,国际上的经验表明,椰心叶甲可防可治。她介绍,椰心叶甲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群岛及东南亚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该虫传入西萨摩亚的乌波卢岛,造成50%—70%椰树的产量减产。近年来,椰心叶甲在越南、瑙鲁和马尔代夫等地大发生。截至去年,越南已有30余个省发生疫情,受害椰树1000万株。

    赵文霞说,中国台湾、越南均在生物防治上取得明显效果,而中国香港采取化学方式防治也达到了预期目标,一系列成功经验说明椰心叶甲还是能够防治的。

    但是,从事椰心叶甲防治的专家们心里并不轻松。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说,尽管海南在引进姬小蜂、啮小蜂和使用绿僵菌、挂包法等防治措施上,都取得重要进展,令人鼓舞,但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不足。由于椰心叶甲世代重叠,深藏于未展开的心叶内,不易触杀,而科研需要一定时间,与现实急切需要有效防治跟不上。

    对于挂包法化学防治来说,准确把药包挂在心叶上是关键。但海南椰树普遍很高,用人工和机具操作都很不容易。省农垦总局农林处的有关人员介绍,某农场请人爬椰树挂包防治,爬一株树给10元钱,结果挂一次药包仅爬树费就花了6万多元,加上药费等,防治一次花费了10多万元。这位人士认为,防治成本过高,会限制地方防治的积极性。而且,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彭正强研究员介绍,从野外放飞姬小蜂的监测情况看,姬小蜂的寄生率受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好的,寄生率可高达40%以上。但生态环境不好的地方,有时寄生率甚至不到5%。

    对绿僵菌而言,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不利于其生长。

    张泽华研究员认为,目前正在攻关的几种防治手段都各有优缺点,他建议有关部门着手几种方法如何科学配套的研究,使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在不同的条件分别结合使用。

    “在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中,重治轻防的问题十分突出。”省林业局副局长周燕华说,椰心叶甲可以借风飞行,一些地方领导低估了椰心叶甲扩散的能力。在防治中只对有症状的疫树进行施治,不对隔离区内的寄主植物进行预防性施药。或者只重视治,不重视检疫封锁。我们的监测体系又不健全,其后果往往是染虫区内的疫树恢复生长了,但疫区外却有了新的疫情。

    这一切,都为根除椰心叶甲疫情添上了隐忧。

    是天灾还是人祸?

    椰心叶甲到底是怎么传入海南的?

    目前说法不一。专家们分析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方式是因为有人违规从东南亚引进棕榈科种苗所致,如果不是借助人力,这种小虫根本无法飘洋过海抵达海南。

    椰心叶甲作为新入侵物种,在海南本土尚没有天敌,这就给彻底根治带来很大的难度。目前,尽管通过综合防治方法已有效遏制虫害的传播速度,但何时彻底根治,仍是一个未知数。

    有专家痛心指出:椰心叶甲的肆虐暴露出我们植物检疫检验工作存在的漏洞。

    在这次规模浩大的椰心叶甲阻击战中,也暴露了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力量薄弱。据介绍,很多市县的森防机构都是内设机构,人员少,一般只有2至3个工作人员,而且相当部分是兼职人员,致使防治指导、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全省疫情最严重的海口市,防治检疫任务最重,但至现在还未建立森防检疫机构。

    外来生物并不是首次侵袭海南。海南岛地处热带,生物种类丰富,是我国生物资源宝库。飞机草从东南亚地区传入海南后,很快就泛滥成灾,侵占了大量的田野;同时,飞机草产生有毒物质,使昆虫不敢食用,同时还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致使海南岛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使海南与世界各地的经贸交流和旅游往来日益频繁,也使外来有害生物传入进岛的风险大大增加。虽然根据国家法律对引进外来物种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限制,但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目前仍有许多农业生产企业在千方百计逃避制度和法规的限制,非法引进外来物种大规模种植养殖,仅在海南省,检验检疫部门每年查获的违法引种和逃避检疫案件都在200多起。且这样的不良行为每年呈递增趋势,这使海南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呼吁建立物种入侵预警系统

    10月25日,椰心叶甲控制技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来自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数十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呼吁要汲取海南椰心叶甲的教训,充分认识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和完善入境植物及产品风险预警机制。

    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目前已有16种外来物种在我国形成严重危害,仅这些外来物种每年入侵的林地面积已达150万公顷,农田面积超过14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已达574亿元。

    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和天敌的制约,就会出现爆发性的疯长,排挤本土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最终导致滋生地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调查,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外来有害植物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这些有害外来物种已经入侵了我国大多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

    1901年,水葫芦从原产地南美洲引入中国,被人们栽在水池里观赏,当时和人们相安无事。上世纪50年代,它被作为优良的青饲料,在全国推广种植,迅速扩散到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水网和云南滇池等地滋生繁衍。水葫芦很快就成为入侵地的优势水生植物,泛滥成灾:它的茂密植株遮蔽了阳光,夺去了水中的养分和氧气,使许多原生物种消亡,它的疯长还阻塞了河流航道。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理水葫芦灾害的费用都在5亿元以上。

    周燕华说,海南岛是个独立地理单元,森林抗逆性、抗外来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比较差,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后,很容易定殖成功,治理起来非常困难。目前椰心叶甲的入侵压力还未能得到完全控制,扩散蔓延的危险性还有,我们的监测、检验检疫手段和应急救灾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应切实加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防范和控制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发挥各级森林病虫害测报点和护林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和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控制。要继续严格国外引种审批管理和隔离试种监管,增强预警体系建设,把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关。

  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目前,由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以往,生物入侵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03年2月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还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也十分严峻。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第一批已形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分别是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家称引入天敌阻止生物入侵
    四百余种生物入侵 无专门法律
    国际邮件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南京《周末》:浙江面临外来
    组图:生物入侵攻略七大方法
    一花“毒”放 百草凋零(组图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