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传播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验

    [内容预览]

    | 2023/5/24 11:05:47
    ◆郭媛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民生和发展,生态环保故事就是优秀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留下了很多

    [阅读全文]

  • 从协议到协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在行动

    [内容预览]

    | 2023/5/22 16:34:16
    宋杨 浙江安吉首次发现世界极危野生植物大黄花虾脊兰,河南三门峡40年来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广西元宝山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水晶兰,陕西太白林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绿花杓兰……仅仅这几个月,“首次发现”四个字就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些昔日踪迹难觅的野生动植物被发现,似乎在传递一种很有力量的声音: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有能力、有行动,更有成效。 今天是第2

    [阅读全文]

  • 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

    [内容预览]

    | 2023/5/9 14:56:10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厚植蓝色牧场”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保障黄渤海原生物种遗传多样性安全,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以下简称烟台片区)在全国率先推出“政企社科”四方联动增殖放流新模式,构筑起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态“大养护”格局,为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深耕蓝色牧场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制定目录清单、完善标准体系,推动

    [阅读全文]

  • 长三角“国家级”试验田蹚出绿色共富路|绿色低碳发展

    [内容预览]

    | 2023/5/5 17:32:35
    本报记者 史小静 程梓桐 在浙江省嘉善县著名的千年西塘古镇东北面,有一片约3400亩的湖荡——祥符荡,春日里,天高水阔,风景如画,尽显江南诗意。全新的绿色水生态画卷引来游人纷纷打卡合影。 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揭牌以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一起,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其中,嘉善的西塘、姚庄两镇被划为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肩负着走前列、作示范、当样板的发展使命。

    [阅读全文]

  • 抓好五个“突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驶入快车道

    [内容预览]

    | 2023/4/24 18:12:09
    袁晶 2022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 年也是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2022年,深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

    [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内容预览]

    | 2023/4/24 18:06:27
    本报记者李欣北京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有关规定,经国务院同意,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草局等部门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制定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具体行动。《规划》

    [阅读全文]

  • 立足国内外双循环,加快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内容预览]

    | 2023/4/6 11:48:40
    鞠立新 蔡嘉瑶 邢斐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逆行,供应链公共品缺位,地缘政治紧张。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经济优势、确保我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外循环不仅直接形成有效外需,与内需相互补充促进,还能从供给层面补链强链,促进技术外溢,加速推

    [阅读全文]

  •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内容预览]

    | 2023/4/4 16:26:51
    本报见习记者方琬夷 科技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投资与产业领域有哪些重点工作?为此,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 中国环境报:科技帮扶是生态环境部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阅读全文]

  • 中美科研合作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或威胁全球减排目标

    [内容预览]

    | 2023/3/22 17:29:06
    中新网北京3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3月22日发布消息说,该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张臻研究员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科研人员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并可能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胁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标。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团队领衔完成的这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利用陆面过程模型结合多个模拟实验,定量分析了

    [阅读全文]

  • 世界水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水网建设这样推

    [内容预览]

    | 2023/3/22 17:27:34
    今天(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23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加速变革”。3月22到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兴水利、惠民生,关注国家水网建设。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截至3月20日,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去冬今春以来第八次应急补水调度圆满结束。据统计,八次调度共向粤港澳大湾区应急补水12.3亿立方米,有效压制了咸潮上溯,确保了包括澳门、珠海等地人民群众的用

    [阅读全文]

  • 国际森林日丨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国家

    [内容预览]

    | 2023/3/21 14:53:27
      今天是第11个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健康”。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经过持续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我国森林面积连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34.65亿亩,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14亿亩,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

    [阅读全文]

  • 分好类的垃圾去哪了?

    [内容预览]

    | 2023/3/20 9:45:37
    本报记者程梓桐 我们每天分好类的垃圾去了哪里?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为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北京市朝阳区做出了哪些努力? 记者近日来到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与朝阳区部分街乡代表一起,探秘垃圾末端处理工序,感受垃圾变身的神奇。 垃圾能发电,发电量还不小 一个巨大的空间上方有3个大爪子在来回移动,像游戏厅里的抓娃娃机一样把垃圾不断堆高放置。在产业园中的朝阳清洁焚烧中心参观时,一个巨大的装置吸引了记者

    [阅读全文]

  • 发挥流域统筹作用 助力黄河治理攻坚

    [内容预览]

    | 2023/3/16 12:05:32
    本报记者张黎 生态环境部不久前在京召开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推进会,总结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工作进展,组织动员流域9省(自治区)和相关部门找准主攻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更加积极主动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阅读全文]

  • 推动中西部产业转移更加低碳高效

    [内容预览]

    | 2023/3/16 12:02:16
    温焜 杨晨轩 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较高的项目,要严格审评、把关。部长的讲话再次提醒我们注意中西部产业转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和韧性面临较大挑战。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国需要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挥出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通过跨区域梯度转移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阅读全文]

  • 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

    [内容预览]

    | 2023/3/6 15:34:37
    本报记者文雯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建议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突出难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难点,是长江、黄河流域总磷总氮控制和削减的关键所在。”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阅读全文]

  •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内容预览]

    | 2023/3/6 15:31:50
    新华社记者 高敬 熊丰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怎样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发挥了哪些作用? 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生态环保领域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黄润秋表示,我国是有十四

    [阅读全文]

  • 身处“前沿哨所”,如何守护黄河交出绿色答卷?

    [内容预览]

    | 2023/3/3 18:10:50
    本报记者张黎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赶赴河南省检查。期间,部长一行来到基层组织联系点、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黄河流域局)调研,并与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 这是今年部长到访的首个流域局,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之大者”,言辞殷殷,厚望如山。 当好黄河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筑牢生态环境部派驻在黄河的“前沿哨所”,黄河流域局按照“流域统筹、地方落实、协同推进”原则

    [阅读全文]

  • 深入攻坚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内容预览]

    | 2023/2/15 17:04:12
    本报见习记者任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2022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科技为支撑,统筹共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筑牢根基。 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攻坚为人民谋福利 “夜空中繁

    [阅读全文]

  • 锚定“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质增效

    [内容预览]

    | 2023/2/14 9:52:12
    本报记者张倩 氢能火炬在奥体中心熊熊燃烧,氢能大巴在场馆间穿梭接驳,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精彩亮相……历史上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北京冬奥会成为2022年国际社会了解我国推动“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阅读全文]

  • 我国将试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内容预览]

    | 2023/2/7 10:57:39
    据新华社电 记者近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我国将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鼓励各地增加可进入、可体验的活动场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的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组织本地区有关城市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试点时间为1年。其中,南方地区要应试尽试,逐步扩大公园绿地开

    [阅读全文]

9226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