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电子垃圾处理企业纷纷上马 | ||||||||
作者:驻上海记… 资讯来源:新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3 | ||||||||
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10月31日,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上报国务院批准,并将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长期处于政策灰色地带中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产业正在向“真正有法可依”迈出了第一步。 今年8月13日,欧盟《电子垃圾处理法》正式出台。 这一系列的环保举措,将对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带来新的考量,面对“内忧外患”,谁将是新的赢家?谁将吃到这块令人垂涎已久的环保垃圾处理大“蛋糕”? 内忧:缺少法律监督的畸形产业链 10月中旬,刚从非洲等地回国的杨宾就在国内寻找电子垃圾处理企业,他的计划是从国外寻找现成的金属废弃物供货厂商,将回收的废弃金属卖给国内的处理厂,“目前这些废弃物的价位没有标准,”他对记者说:“废物生意是卖方市场,有货源就有稳定的生意和利润。” 和杨宾一样,现在上海的巴西华侨胡亚春也看好这个行业,他创办的仁新集团9月底对外宣布,初期将投入200万美元,在上海青浦兴建一家一万五千平米左右的大型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专业处理厂。令胡亚春最担心的问题是:“这个厂的设计能力是年处理50万台(废弃电脑、电视等),如果政策不配套,初期将面临连5万台都没有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10月18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抱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电视机的社会保有量达3.5亿台、冰箱1.3亿台、洗衣机1.7亿台。从2003年起,我国每年至少报废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除这些传统家电外,目前手机和电脑的保有量也在激增,全社会电脑保有量近2000万台、手机约1.9亿部,约有5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将进入淘汰期。 在庞大的自产量外,我们还面临着“洋垃圾”的入侵,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30%~40%的电子垃圾聚集亚洲,而其中又有70%~80%流入了中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无数人像杨宾等人一样,开始了从“垃圾”中掘金。“在华南地区,目前做电子垃圾回收的企业难以估算,”某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 “虽然环保总局和发改委都在极力疏导,由于没有法律规范,电子废弃物大多都流到浙江和广东,”李春航对记者说。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中间商和处理企业以及一些生产商,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对废弃物进行原始处理牟取暴利。相反,正规的、有经验的环保企业却缺乏市场竞争力,并难以投入资金购买正规的环保处理设备、兴建环保处理设施。 李是新加坡伟城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一个月前,伟城宣布在江苏无锡首期投入3500万美金开始修建一座规模庞大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工厂,“这是国内首家专业环保电子废弃物全程无污染处理工厂,”李介绍说:“该厂预计明年3月可建成投产,届时长三角每年三万吨电子废弃物将在该厂得到妥善处理。” 但事实上,新加坡伟城的垃圾收集来源主要是与如摩托罗拉、诺基亚一类的国际制造巨头合作,对于国内厂商以及二手渠道都没有接触。“我们做(处理)的企业提供的废弃物可能只占整个电子垃圾的3%,”李春航说。他表示,伟城这样的处理厂并不擅长回收社会垃圾,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外患:欧盟新政促使制造商重新思考 去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旨在加强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其主要内容是:在2005年8月13日后投放市场的产品,其废弃后的收集、处理、回收和环保处置等相关费用将由生产商或进口商承担;含有铅、汞、镉、六价铬、聚合溴化联苯?PBB?或者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六种有毒有害材料,从2006年7月1日起,将不能出现在投放市场的设备中。 今年8月13日,欧盟《电子垃圾处理法》正式出台,上述的两个指令开始执行,而强制执行的“大限”则是2006年7月1日。 “我们的家电企业在欧盟有大量的市场份额,为了与欧盟的政策对接,要求我们必须在明年7月左右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李春航对此分析道:“这将对中国电器的出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在法规方面不能对等,世界各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电器,也都将倾销到中国、印度、印尼等地。” 有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中涉及上述法规的电子电器类产品金额约为300亿美元。法令实施之后,中国企业在向欧盟出口此类产品时需要付费给专业的回收公司来处理废弃产品,其费用大概是每件产品销售价格的3%-5%,而我国电器出口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 此外,出口欧盟的厂商还要求必须具备一家环保处理商签定的回收处理合约。据了解,目前伟城正在与国内清华同方等企业合作,提供相应的环保合约,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为其在欧洲市场打开局面。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大量的PC、IT制造企业产生、维修中产生的废料,都流向了二手回收渠道,在出卖废料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利润,而不是从环保的角度对处理企业的资质进行过问。随着立法的进程,这些制造企业的思路必须进行转变。相关法规的出台后,今后都不可能回避环保问题,并将为此增加庞大的制造成本。 立法还需两年? 尽管电子垃圾的问题已经长期存在,并在如贵屿一些地方泛滥成灾。但国内对此进行立法的要求从未如今年这样迫切。 今年4月,信息产业部提出了《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企业主动担当起回收“电子垃圾”的责任。 相关人士表示,信息产业部的该《办法》在年内有可能出台,如果顺利,正式实施时间将在2005年7月1日,其中关于有毒有害材料的禁止和限制使用时间将与欧盟吻合——2006年7月1日。 而今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最有望尽快形成法律。 该条例提出建立废旧家电多元化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实行生产者责任制,国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回收处理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等具体规定,但对于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没有作明确说明。 正是由于面临上述这些难题,多数业内人士对该条例出台日期,表示担忧。“《条例》在公开征求意见后,还需上报国务院,经过人大讨论等程序,因此年内难以颁布。”,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主要负责人郑金标对记者说:“我国要形成电子垃圾相关法律,在两年内没有可能。” 蛋糕:将落入谁口? 据了解,目前国内正规的专门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厂商只有六、七家,且大部分是外资和台资。 除了上文提到的伟城、仁新外,10月5日,由美国富勤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的南京金泽公司电子电器废弃物加工处理中心在栗水县竣工投产;10月12日,台湾金益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天津开发区,计划在开发区化工区买地三万平方米建厂,从事电子线路板及电子废物的回收加工。该项目投资一亿人民币,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台湾金益鼎公司是已经获得台湾第一类甲级废弃物处理许可证的公司,记者了解到在台湾获得该许可证的共有六家企业,其中有三家目前都已经在中国大陆开设了项目。 按照国内现有制造商的生产能力估算,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将达几十亿元,如果正在制定的相关法律能够顺利出台,处理企业的执照发放将产生一个巨大市场蛋糕,而这是更多有实力的国内集团正在观望的理由。 今年8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相继派专家到早已经“闻名天下”的广东贵屿镇作实地调研,最后打算在贵屿建设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示范工程和资源再生产业化基地。而目前广东省环保局已同意在贵屿设立粤东国内废旧电器拆解中心。 几十个亿的电子垃圾处理产业大蛋糕会落入谁之手,我们将拭目以待。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严防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提高企业 污染企业“西进下乡”现象值 欧盟执行环保指令 国内企业喜 危险废弃物处置遇尴尬 企业不 生态承诺,不容缺失的企业价 电子垃圾回收再临尴尬 没有规 曲格平:依靠“三大支柱”做 沪将启动电子垃圾回收系统 让 新京报:环保风暴之后需要持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