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保护机制首度创新,在以往单一政府行政干预的基础上,一种名为“湿地社区共管”的模式在湿地区推行,世界环境基金会等三大国际环保机构为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鄱阳湖越冬候鸟呈下降趋势。据九江沿鄱阳湖22个观测点每年1月8日至9日的同步观测显示,2001年度九江环鄱阳湖区发现了15万余只候鸟,2003年度、2004年度分别观测到79966只、62806只,呈连年下降的态势。野保专家分析认为,其中可能有采砂、天气干旱、环湖居民生产生活等诸多影响因素。在单一政府行政管理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如何引导湖区百姓自觉保护湿地,成为有识之士探讨的新课题。全球环境基金会、联合国环境署、国际鹤类基金会、国家林业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会商确定,在鄱阳湖湿地实施“社区共管”项目,并推行鄱阳湖环境公众教育计划。
“社区共管”项目通过挨家挨户的调查,根据居民的各自需求,扶持引导他们从事发展养殖业、手工业、运输业等新的行当,使湿地区老百姓摆脱“靠水吃水”的现状,扶持资金全部由几大国际机构负责。项目实行滚动发展,老百姓逐步离开危害湿地区域生存,从而带动鄱阳湖周边老百姓的参与式环境保护。同时以环保宣传、公众教育、培训示范为内容的鄱阳湖公众环境教育计划也开始实施。据悉,“社区共管”项目和公众环境教育计划将分6年在鄱阳湖周边湖区实施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