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聚焦三农:哭泣的绿洲(组图)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聚焦三农:哭泣的绿洲(组图)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CCTV《聚焦三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24
聚焦三农:哭泣的绿洲(组图)
 
聚焦三农:哭泣的绿洲(组图)
 
聚焦三农:哭泣的绿洲(组图)
 

  在新疆,曾经有这样一个湖泊,楼兰人在它身边筑造了庞大的楼兰古城,到了上个世纪初叶,湖泊面积已经不足当初的十分之一,但是它仍然烟波浩渺,水丰鱼肥。1972年,湖里的最后一滴水消失了,当年的丝路要塞变成了茫茫沙漠,但人们依然称呼着它过去的名字:罗布泊。

  最近一个时期,罗布泊又被频繁提起,因为人们正在拿这个“死亡之海”的命运跟另一个地方相比,它叫――民勤。

  当记者来到民勤时,看到了许多无人的村落!当地人告诉记者,原来村子里住的人家,如今东走的东走了,西跑的西跑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家园?一块草肥水美的绿洲为什么行将枯萎?

聚焦三农:哭泣的绿洲(组图)

  民勤,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当地有个知名的清土湖,被人们称作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一颗“钉子”,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为中国的整个北方阻挡着风沙。但是,随着清土湖的消失,两大沙漠在民勤第一次合拢,形成了一个长达60公里的风沙口,流沙以每年3到4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近着。

  这场不期而至的“黑风暴”,使整个河西走廊伤痕累累。处于风暴中心的甘肃民勤,更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重创。现在,这个贫困的西北小县,已经变成了我国最干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民勤和罗布泊,他们真的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吗?

  清土湖的面积最大时有400平方公里,像曾经的罗布泊一样,过去的民勤也是一片草肥水美的绿洲。但是,三十多年前,随着最后一滴水的消失,昔日碧波荡漾的清土湖终于变成了茫茫大漠。记者在这里看到的一些白色的东西,这都是过去湖里面生存的海贝。现在清土湖留下的痕迹,可能也就只有这些贝壳了,也就只有这些贝壳和我们脚下面的河泥。

聚焦三农:哭泣的绿洲(组图)

  然而,过去的湖区人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在西渠乡,记者遇到的竟是一个无人的村落。村民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民勤的土地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村落废墟呢?记者又来到了80公里外的中渠乡,前面的村庄是志云村十三社。记者了解到,这个村里目前已经全部搬空,是一个彻底消亡的村落,没有鸡鸣,也没有犬吠。可以想象,用不了几年,连这些痕迹也会风化消失。村民们为什么会整体性的抛弃自己的家园?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在临近的村庄里,记者终于找到了答案。

  60多岁的丁老汉家住志云村4社,离彻底消亡的13社不过数百米之遥。当村里的最后一口水井也干枯以后,他送走了全部亲人,自己独自住在这间小黑屋里,守望着弟兄们走后留下的大片废墟…丁老汉告诉记者,原先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有的搬到了阿拉善左旗,有的则搬到了兰州和武威。而搬走的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沙患和水荒的合围中,3万多生态难民背井离乡。人们毁房拆屋,湖区的许多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留在他们身后的,除了破碎的家园,还有大片无法耕种的土地.。这些废墟般的村庄成了民勤生态灾难的一个缩影…

  民勤绿洲的退化,问题出在水上。那么,水,又是怎样逐渐消失的呢?专家告诉记者,当年楼兰人在这里筑造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时,砍伐掉了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但是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特别是在罗布泊上游的补给河流孔雀河上,修建了很多的水库,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带,塔里木河的流域上,大概有200多座大中型水库在运转着,它的孔雀河上大约有19座大中型水库在运转,这些人工的工程,干预了河流原始的生态。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巧合的是,甘肃民勤也同样处于这条河流的下游。1958年,石羊河上游的武威建成了西营水库,下游的民勤建成了红崖山水库,于是,更下游的清土湖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现在看来,1958年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尽管大治沙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上游的筑坝拦水和祁连山雪线的不断后退,已经拉开了民勤走向生态危机的序幕。

  记者为此采访了当地的县委书记,他告诉记者说20世纪50年代,石洋河流域民勤的水量大概是5亿4千多立方米,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还有将近一个亿,这两三年,还不到一亿立方米,这样就说明是每年在减少1千万立方米。如果按照中上层100米的含水层的水量来说,如果说持续地这样开采下去,再开发17年,可能就是我们这块绿洲上的植被,完全没有办法保证它自然的用水,它将会变成一个死的绿洲。石羊河没水了,民勤人开始拼命打井。在这片面积只有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井的数量多得惊人,足有11000眼,占整个甘肃省的一半以上。地下水重新滋润了这块绿洲,60年代的湖区,成了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民勤灌区也逐渐由一个地表水灌溉为主的河水灌区,变为了以井水灌溉为主的井河水混灌区。然而,无节制的采水带来的是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和水质的持续恶化。

  在这片枯萎的绿洲上,死亡的阴影已经出现:民勤县面积1.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就占了94%。现在,全县有十几万亩沙枣林衰败,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也就是说,连这些再耐旱不过的沙生植物也失去了再生和自然繁衍的能力。那么,一旦民勤绿洲不保,它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经记者了解,如果民勤绿洲消失,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扩张可能会加速,也有可能两大沙漠完全合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一旦合拢,河西走廊将被拦腰切断,甚至,中国的大气环流都会受到影响,气候会因此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民勤不光是甘肃的民勤,而是整个中国的民勤。

  为了保卫这块沙漠绿洲,民勤人一直在想方设法治理生态环境。每年,这样大规模的治沙行动都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与此同时,位于风沙线边缘的机井开始关闭;饮水解困工程正式启动,湖区的数万百姓解决了吃水问题;农业种植结构也在进行合理调整,茴香和棉花取代了费水的小麦玉米。甘肃全省上下也在为保护这片沙漠绿洲殚精竭虑。

  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这里是民勤县新建的一处移民收缩点,目的是把没有深井淡水资源的百姓集中居住,集中供水,集中圈养牲畜。作为治理生态环境的举措之一,县里为此付出了数百万元的投资,但是,新移民们似乎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有位颇读了几年书的村民认为,就近移民,依然备受水的困扰,只能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长远问题,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观点居然与部分专家的意见一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常兆丰告诉记者,因为环境退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实际上移民对移入点又将是一次破坏。

  不移民没法生活,移了民又破坏生态,其实,这正是民勤绿洲现在所面临的尴尬,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治理生态环境,如退耕还林、移民搬迁,在沿沙地区种植宽达1、5公里的隔离林带等,然而其中任何一项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水、都面临着历史欠账与生态压力的尖锐矛盾。

  为此记者走访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宫辉力。宫辉力告诉我们,三北防护林在某些区段上,主要是在沙漠区段上,几乎就成了这种强蒸发的条带,甚至有些专家称之为抽水机,这种情况下,就进一步导致了地下水水位地下降,使这个本来就不太合理分布的这种时空资源,受到了很大的人为干扰,促使环境进一步地恶化。

  那么,民勤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水字,必须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入手,这样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有权威的机构,对上下游的水量进行科学地分配,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需要上级政府部门来解决,而当地县政府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下游要生存,上游要发展,而整个石羊河流域又是一条缺水的流域。是大调水还是大移民?还是用市场来调节上下游的用水问题,提高水价,促使上游节水?专家们纷纷献策。不过,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尽快实行,因为,这块枯萎的绿洲已经没有多少等待的时间了。

  值得庆幸的是,民勤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温家宝总理5次批示: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前不久,由水利部、甘肃省水利厅组成的考察团又一次来到了这里,一个流域用水的整体分配方案正在孕育之中,它将给民勤的明天带来真正的希望。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种“参天大树”造“生态绿洲
    黑河抢救工程让额济纳绿洲再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