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生态博物馆:记录存储我们身边的文化记忆 | ||||||||
作者:张艺 刘增… 资讯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7 | ||||||||
2005年1月8日,随着黎平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的开馆,标志着我国第一家民办生态博物馆正式登上舞台。巧合的是,这个以促进地方原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为宗旨的民间博物馆,距我国第一家博物馆创办整整一百年。 一百年前,我国最后一个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在江苏南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用于收藏古文物和当地的文化遗产。 随着大量政府博物馆的崛起,人们发现将大量的历史文物放在博物馆中,用玻璃罩住展出,把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枯燥的文字说明,人们很难探寻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如何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活生生的历史?把博物馆搬到大自然中,成了人们的另一种探索。 1995年,时任省文化厅文物处负责人的文博专家胡朝相提出在贵州建设新型博物馆的设想,得到博物馆学家苏东海的大力支持,并建议在贵州创建生态博物馆。1998年10月31日,中国和挪威政府合建的“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成为中国,并且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而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则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1971年,国际博协第九次大会提出生态博物馆概念后,诞生了以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目前,全球已建立各类生态博物馆300多座。 随后,我省又与挪威相继合作建设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3个生态博物馆。与此同时,内蒙古、广西等地也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实践。2004年,由地方文化人倡议创办,香港明德创意集团资助建设的“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座民办的生态博物馆,由博物馆文化社区和博物馆文化研究中心组成。记录和存储其文化社区的文化记忆,为社区居民提供一面文化的镜子,让他们可以看见自己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社区包含15个村、46个自然寨,覆盖面积达172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15000余人。博物馆将建立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用于文化遗产收集整理、文化记忆采录存储、文化传承人培训奖励、文化活动资助奖励、传统工艺扶持开发、文化资讯编辑出版、组建文化传承工作队、民间艺人命名奖励等。博物馆在条件成熟时,将面向外来旅游者征收“社区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用于社区文化的保护和社区发展。 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成了特定区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它把社区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也拉近了参观者与文化的距离,参观者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在我省几个生态博物馆,体验式旅游已成为当地一项新兴的产业,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被称为“民俗露天博物馆”的花溪区镇山村,曾因贫困被人们戏称为“都市里的村庄”。1994年成立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后,知名度大大增加,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年多时间,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0倍,许多农户靠发展旅游业走上小康之路。六枝特区梭戛乡是我省100个极贫乡之一。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扶,加上旅游观光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69元,已经实现整体脱贫。平寨村阮志敏家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但部分生态博物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另一层面的影响,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村民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步产生了商业化趋向。如何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中国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实施小组组长胡朝相等专家认为,传统民族文化如果不开发,就仅仅是资源。只有按照“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知道和欣赏民族文化的人越多,其价值也才体现得越充分。同样,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只有在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后,他们才会更加珍惜、保护自己的独特文化,更希望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草原文化是目前已知的中华文 蒋高明:生态和文化才是圆明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