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植物城市”将变“生态城市” | ||||||||
作者:张海燕等 资讯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8 | ||||||||
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即将启动 “植物城市”将变“生态城市” 本报讯(记者/张海燕 实习生/陈河清 通讯员/徐剑)近日,笔者从中山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将启动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大力整治内河和构建绿化生态体系,全力创建生态城市。中山将确保2010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50%以上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经营;力争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乡土树种种源库,实现由“植物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 将内河整治成“健康河流” 中山市地势低洼,河网纵横,每年汛期西北江洪水有66.8%的水量经该市出海,全市90%的人口生活和工作在警戒水位线以下,近十几年来的洪涝灾害给该市造成了平均每年高达约1亿元的巨大损失。如果内河涌道泄洪不畅,将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山市加大了对内河的整治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共河涌整治步伐缓慢,上下游治理措施、力度不同步,造成了内河功能未能全面恢复,一些河涌出现重复淤积、重复污染,甚至部分河涌发黑发臭,同时,生产和生活污水排量日益增多,内河水质污染加剧。因此,对内河的整治不但关系到城市形象问题,更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乃至居住的安危。 内河整治的一个关键是控制污染源。在重点流域地区,将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根据水环境容量,逐年削减排污总量,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加快生活废水的治理力度,确保2010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50%以上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经营。各镇区也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力整顿沿河涌两岸的养猪厂、厕所和生活垃圾等。在城镇规划上逐步考虑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产和生活污水,不让污水直接排到河涌,从根本上避免水体污染。 笔者了解到,中山市从今年起,继续用4年时间对全市内河集中进行综合整治,解决水脏、水死、水阻等问题,打造“健康河流”;力争2010年水质恶化状况得到控制,河道干流和内河涌水分别基本达到Ⅱ类和Ⅲ类水标准。建立内河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安全河流、绿色河流、文化河流”的思路,进行科学性、系统性整治。 绿化有利于旅游业会展业发展 中山市现有林业用地近51万亩,绿化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22.6%,跻身全国前列。 但其存在问题也不少,首先是绿化面积不少但质量不高,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绿化亮点不多。其次,文化内涵不足,地方特色不够明显,且绿化生态效益不显著,绿化区管养成本过高。 针对这种现状,城区将用半年时间,镇区将用一年时间,建设生态城市。以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绿量大、管养成本低、绿化景观优美、生态效益显著为目标,调整树种结构,增加树木品种,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一路一树,一路一景”,并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文化内涵,提升绿色文化品位。同时,强化城乡公路绿化建设,点、线、面结合,构建有特色的国道、省道、市道和高速公路绿化网络体系。建立功能齐全、色彩各异、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结构,实现“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乡村道路林荫化、农民庭院花果化”的目标。 此外,还计划今年年内在沿海适宜地区的滩涂上实验种植红树林,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并加强五桂山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长江库区园林保护工作。力争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乡土树种种源库,实现由“植物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 有关负责人对“生态城市”所发挥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启动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工程,不仅是改善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凝聚力、辐射力、承载力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市竞争力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吸引人才和企业移入的重要软环境因素。绿化水平提高了,更适合人类居住,更适合企业生产,可以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扩大城市的活动空间,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相关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商业、会展业的迅速发展。”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欧美环保新潮流:六招过上“ 观点碰撞:绿化树种如何选择 燕赵都市报:如何消除"绿化泡 “高价建绿”:公共服务应遵 天津:全方位建设绿色屏障(图 深圳:2020年全面建成循环型 我国初步形成造林绿化新格局 浙江森林覆盖率已达60.5% 200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城市绿化不能“贵族”化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