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水务一体化势在必行(华东时评)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水务一体化势在必行(华东时评)
作者:邓建胜    资讯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8

 

  团结治水,并非简单地希望大家“互让互谅”,而要“城乡水务一体考虑,涉水事务一体考虑,治水管水责任一体承担”,才能克服“九龙治水”弊端和争斗

  围绕谁有权公布“淮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上周环保和水利部门展开了一场“口水战”:环保部门指称淮河水利委员会“无视国家法律规定,擅自发布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扰乱视听”;水利部门立即反击,也拿出法律依据称“并未越权行事”。笔者无意于评判这场“口水官司”孰是谁非,倒是透过这场治污权责之争,加快水务一体化显得更加迫切。

  水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质,也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水事纠纷不是近年来淮河流域的“特例”。古往今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地区之间,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争斗,从没间断过,甚至发展到武力对抗。

  我国水资源管理上有“九龙治水”之说———目前水利、环保、渔业、航运、城建、农业、旅游、地矿等部门都涉水、管水。但从近年来水利、环保等部门此起彼伏的明争暗斗看,这种机制难以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而是客观上鼓励了各地区、各职能部门从局部利益、单一目标出发,对水域某种资源、某方面功能进行“割据分治”。比如,水利部门的职责是“水量”利用和管理,而环保部门则是“水质”的控制。但现实生活中,任何的水体都是“量”和“质”的有机统一———如果是黑臭不堪的污水,不但“量”大没有意义,“量”越大反而危害越大。10多年来,淮河久治难清,与“九龙治水”的体制不无关系。

  克服水资源管理中“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从根本上说不靠各部门“发扬风格,互让互谅”,而是要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上下工夫。

  在这方面,上海有成功的经验。2000年5月,上海市统一归并所有涉水部门的职能,成立全新的水务局,统一管理全市所有水资源,统一解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恢复等问题,取得很好的效果。2003年夏,上海水源地太浦河上游突发油污事故,直接威胁上海1000多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因为有好的机制,十几分钟内就形成了处理意见,迅速控制了局面。对此,有专家深有感触地说:这一事故的处理涉及自来水、水利局、环保、航运等多个部门,至少涉及3位分管副市长。而如果按“九龙治水”的程序,一圈汇报请示下来,至少要半个工作日。要是这样,在决策之前大面积的油污早已经蔓延到黄浦江口了。

  上海成立水务局后,深圳、苏州等地也相继推行水务一体化。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通过推行城乡集中供水,保障供给,保障水质,管住了“进口”;同时,水务部门还负责污水处理,合理调整水价,加快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住了“出口”,这就从体制上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考虑,涉水事务一体考虑,治水管水责任一体承担”。

  呼吁在淮河等矛盾突出的流域推广水务一体化,不是鼓励争权夺利,而是希望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有个明确的责任主体。体制解决了,好的治水机制也就有了。

  《华东新闻》 (2005年04月18日 第二版)

 

资讯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泰晤士水务计划大裁员
    港企偷排污水违法成本与守法
    博湖芦苇湿地成了“排污能手
    乳白色的水臭味刺鼻 京城景观
    上游河南造纸企业大肆排污 下
    支流变成“排污河” 黄河污染
    长三角不能再任意排污入海
    “母亲河”病得不轻 黄河污染
    淮河治污十年之痛 淮河咋就这
    著名企业偷排“酸液”入长江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