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冬虫夏草陷双重危机 遭"外狼"侵袭 专家:休虫 | ||||||||
作者:李斌 资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31 | ||||||||
姚一建的个人命运,在2000年发生转折:那一年,在英国留学并工作多年的他,选择了回国。 回国,不是为了高官,也不是为了厚禄,而是为了一棵“小草”——冬虫夏草。 6年后,同样是为了这棵“小草”,这位不善言辞的前英国皇家植物园工作人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不得不“登高”一呼:野生资源萎缩、资源家底不清、发生发展规律不明、国外加快研究……冬虫夏草是宝贵的中药资源,从战略高度重视其保护和开发,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寻求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其生存繁衍的新途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保健与药用需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冬虫夏草陷入双重“危机” 和人参、鹿茸一样,冬虫夏草是“中药三大宝”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冬虫夏草及其附属产品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产业。 在多次考察和深入研究中,姚一建等人发现了冬虫夏草开发和保护中的两大问题: ——野生资源逐年萎缩,生态破坏愈演愈烈。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国年产量曾达100吨以上,60年代初为50吨至80吨,到90年代仅有5吨至15吨。虽然有关部门将冬虫夏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禁挖、限挖,但对冬虫夏草的采挖并未得到遏制。“我们每次进产区,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挖虫大军,今年也是。” ——人工培育尚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全国先后有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冬虫夏草研究,但在人工培育的菌种接种、重复批量培育出子座上还有一定困难,要完全实现人工培育还有相当距离。野外大面积半人工培植冬虫夏草虽在几个地区展开,也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狼来了”:国外加快开发 而冬虫夏草已经引起国外相关企业、科学家的关注。 作为珍贵药材,冬虫夏草传到西方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而其引起进一步关注,始自20世纪90年代。那时,田径“劲旅”马家军屡创佳绩,轰动世界,也引起人们对冬虫夏草的浓厚兴趣。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今,全世界共有172个与冬虫夏草相关的专利获得批准,其中我国大陆所获的专利仅为77个,不到45%。日本人申请并被批准的专利竟达68个。专利内容涉及冬虫夏草的鉴定、人工培养与发酵、医药保健品及美容产品开发、活性物质提取等各个领域。 “这种局面如不引起重视,我们将重蹈青蒿素的覆辙。”科学家警告。 “四大药方”拯救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能否避免虎骨等“竭泽而渔”的悲剧,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此,姚一建等人提出几条建议:第一,查清资源,全面规划。针对“家底”不清、资源分布和变化趋势不明等问题,对四川、青海、西藏、甘肃、云南等5个主要产区的冬虫夏草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核查。 第二,建立冬虫夏草保护区,规范管理,加大监管。建议在主要产区有选择地建立冬虫夏草保护区,像“休渔”那样实行“休虫”制度等,改善冬虫夏草生存条件。 第三,建立实验站,并开展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冬虫夏草主产于我国,国外对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无法进行,主要研究活性物质。我国应开展菌物学、昆虫学、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全面探讨冬虫夏草的基本生物学问题,建立相应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交流。 第四,加强工业化人工发酵和人工培植研究,参与世界范围竞争。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没有相关资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