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留美归国学者投资千万研究治污工艺 | ||||||||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31 | ||||||||
小试牛刀 历史名城荆州,现在已经是一座拥有600多万人口的中型城市,2000年用荷兰贷款——相当于1.4亿人民币,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技术是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活性污泥法”,目标是每天处理10万吨城市污水。但由于运行成本高达0.8元/吨,长期亏损,地方财政难以支撑。 2001年,许榕采用“微生物净水工艺”,在荆州市管辖的公安县县城边,投资近千万元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城市污水1万吨。而这个厂处理每吨污水的运行成本仅为0.24元,是荆州污水处理厂的30%! 两座污水处理厂隔着一条长江,一个在北岸,一个在南岸,相距仅30多公里。2006年6月中旬,记者到此采访,先去了荆州的污水处理厂,厂房漂亮气派,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但工厂已难以为继,正等待着拍卖。与它相比,公安的污水处理厂只是个“小儿科”,全部设备“中国制造”,“官兵”总共3人。但它却连续5年多日夜运行,臭黑的污水从这一头进去,出来时已变成了清水。什么时候检测,COD和氨氮都分别低于50毫克/升和15毫克/升,均达到国家一级和二级排放标准。 采访现场,记者巧遇荆州市环保局长带着参观考察的本省10几个市县环保局长。对比着一大一小、一洋一土两个污水处理厂,他们反复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技术,我们中小城市建得起,用得起!” 公安县的污水处理厂是由湖北科亮公司自己投资的,原因很简单:见到实际效果之前,没有人相信这个“神话”。但当“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时,公安县从上到下都被震动了。 2005年5月的一天,许榕办公室来了个不速之客:公安县建设局长。局长带来了一个“硬核桃”:油江的污水处理。 油江,流过县城中心,黑得像阴沟,几十米外都闻到熏天的臭气。为治污,县里曾花1000多万元抽干河水,挖光污泥,将整个河床铺上水泥,再放入自来水。然而不到一年,污染又故态复萌。一是因为不可能完全截污,一部分城市生活污水还每天在向油江里排放;二是在失去“活性污泥”的同时,油江水也失去了自净化能力——这是辩证法。 许榕决计啃这个“硬核桃”。把附着了菌种的生物带直接布在河床里,建成活动的“污水处理厂”,这正是“科利尔生物净水工艺”的独到优势。两个月后,油江水变清澈了,半年后,有了水草有了游鱼。县政府趁势把河道两岸改造成草坪、鲜花、树阴环绕的景观带状公园,成为老百姓赏心悦目的休闲地。 这不可思议的“奇迹”使荆州市的领导也怦然心动。全长约11公里的荆州护城河是一个环形封闭的河道,水体流动较小,且每天有5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排入,使它成了不折不扣的“污水道”。2005年10月,困扰市民多年的荆州护城河治理工程正式打响,承担单位正是湖北科亮公司。先在护城河老南门一带选择了1.5公里河道做试验,大年三十那天布下生物带,到正月初八河道已有1米的透明度,COD下降到30毫克/升以下。“神奇”的效果令市环保局长喜笑颜开。 一年后的今天,“试验段”已经受住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考验。肩负着荆州600多万市民的重托、荆州市政府的信任,许榕正在做整个工程的设计方案。 2005年,湖北省人大先后4次赴公安考察,追踪科亮公司的治污进展。他们给省政府的考察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充分肯定了“科利尔生物净水工艺”。 挑战苏州河 2005年年末,许榕在全国城市排给水环境工程研讨会上介绍的“科利尔生物净水工艺”,引起了上海城市建设设计院正在编制“苏州河水系截污治污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两位高级工程师的关注。 苏州河,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重要的自然水体之一。自1985年至今,已治理了20年,花费了200亿元人民币。成效是巨大的,苏州河干流已基本消除了黑臭。但如果不彻底修复苏州河100多条支流的水体,苏州河干流的水体就无法彻底改观,恢复生态的目标更难以达到。还给上海人民一条清澈、美丽的苏州河,是上海市政府对1340万市民的郑重承诺! 与两位高工对“科利尔生物净水工艺”的钟情相比,苏州河治污工程对许榕更有不可抵挡的巨大“诱惑”。假如能用自己的技术使苏州河变得清澈,这几年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于是,当两位高工孙家珍、陈书玉代表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正式向许榕提出合作要求时,许榕又一咬牙,满口应承“自费”100万元来做这个试验。 2006年8月21日。记者来到上海市闸北区河道管理所下属的保洁服务社。社长徐建关、队长杨艳良热情洋溢,喜形于色。“你不知道,一开始我是半信半疑的。”徐建关谈吐直率:“我观察了他们全过程,从安装曝气管,到挂生物带,最后是向河道里撒了几百公斤黄褐色的粉末,许榕说那是菌种。当时是3月下旬,到4月底、5月初时,生物带上菌种出现了,并开始吸附污染物,河水眼看着就变清了。” 他俩把我带到河道边,徐继续介绍:“又过了2个月,嗨,河里竟然开始出现小鱼小龟,你看,你看,那不是!这可是绝迹了多少年的稀罕物呀!” 不知不觉走出500米远,杨队长说:“再往前水质就不行了,‘试验段’布了150米生物带,实际受益达到500米,再远就覆盖不到了。”果然,1000米开外,河水又发黑发臭了。 “试验段”右岸物华园住宅区的3个保安——徐根发、熊惠民、袁士桃正在大门口值班,这里距河道约有4米远。“你问治理前后有什么差别?差别大了去了!”他们你一句、我一言兴致勃勃地介绍:臭气没有了,颜色变清了,蚊蝇也少了。往年这会儿可遭罪了,一个夏天起码抹3瓶“蚊勿叮”,今年一瓶没用上。 闸北区河道管理所的书记孔伟见到记者马上打开电脑,给记者看一篇论文:《夏长浦河道污染治理科研成果报告》,里面有精确的数据,还有试验前后的对比照片。从数据看,治理12天后,“试验段”的COD,就从原来的208.96下降到了29.2,氨氮从22.86下降到了8.56,总磷从2.15下降到了0.54,完全满足景观水要求。 论文的“结束语”:“夏长浦河试点表明,KIC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注:即“科利尔生物净水工艺”),能够适用于遭受严重污染的内河的修复工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降解河道的污染物。如果能大范围地推广应用,将有利于保持苏州河整体水质的长期稳定。”论文报告由相关三方联合署名,将用于向上海市申报科研成果。 “每年春夏两季,居民对夏长浦河的投诉总不下十几次,惟独今年没有。”孔伟开心地笑着,掩饰不住的轻松与喜悦。 当记者把这些情况“反馈”给许榕时,这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沉默了许久,而后低声说了两个字:“谢谢!” 我想,这简短的两个字里,包含了这位归国学者5年来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而他所追求的事业,才刚刚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他要攀越的山峰还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没有相关资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