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气候变暖给青海带来了什么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气候变暖给青海带来了什么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张春云    资讯来源:西宁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6

  青海新闻网讯 因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形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正在向干旱、增温方向变化,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0.2℃。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在变暖,省气象部门提供的最新分析资料显示,在过去的40多年间,我省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时间超前于全国。专家指出,我省的增温率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增温率,青海甚至整个青藏高原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低、但不特别严寒一直是我省气候的主要特点。据了解,我省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每平方厘米605千焦,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年平均气温在-5.7℃—8.5℃之间,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在6℃—8℃左右。全省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7℃—5℃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全年冷期虽较长,但冬天不太寒冷。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神奇的三江源、美丽的雪山和广阔的草原,也拥有了高原特有的农作物资源和野生资源,特色的资源培育成独具高原特色的经济。然而,气温普遍升高后,空气干燥,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产力水平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格局,加速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尤其对生态薄弱的三江源地区形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专家组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在30年中出现了明显恶化的趋势,青藏高原大面积冰川消退,平均每年减少147.36平方公里。专家组通过地质遥感监测和深入现场调查发现,上世纪70年代时,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为48859.18平方公里,到本世纪初,冰川的面积变为44438.40平方公里,30年来,冰川面积减少了4420.78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147.36平方公里,总减少率达9.05%,绝大部分冰川的冰舌处于退缩状态,大部分的雪线在上升,上升最多处有几百米。青藏高原冰川消减程度依山系、位置不同而不同。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消减最为严重,念青唐古拉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冰川为其次;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的冰川消减程度最小,只有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高原和阿尔金山地区的冰川反而出现了微弱的增长现象。

  专家认为,全球性的气候变干变暖,加上青藏高原迅速的差异性升降所带来的内部微气候变化,造成降雨量减少,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为活动,如过度的放牧、旅游区的开发以及一些大的工程建设等,也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发展。

  青海湖日渐“消瘦”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日渐“消瘦”,近25年来,青海湖湖面已萎缩近150平方公里。经卫星遥感测量,青海湖西岸和北岸陆地相对推进距离分别达到1566.3米和3266.9米,年平均推进距离分别为62.6米和130.6米。据了解,青海湖周围原有78条大小河流,是青海湖的补充水源,但现在多数河流已经枯竭,未枯竭的也水量锐减,注入湖中的总水量比50年前减少60%以上。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忠孝说,青海湖自1908年—2005年间,湖水面下降12.6m,平均每年下降13.5mm,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上世纪50年代,鸟岛还是一个完全的岛屿,到了1975年,鸟岛成了三面环水的半岛,2000年开始,鸟岛与陆地连为一体。湖滨东缘出现了3个脱离母体的子湖尕海、耳海和海晏湾。环湖区沼泽面积减少约100平方公里,使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消失。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分析青海湖周围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时发现,随着全球变暖,青海湖湖周也出现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等气候变化特征。据观测,1975年至2000年,青海湖湖周气温增幅为每10年0.49℃,其数值明显高于青海全省的平均增幅和全球每10年0.03℃—0.06℃的气温增幅。同时,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青海湖环湖地区降水量也开始出现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进入90年代后蒸发量却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由于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减少,直接导致了青海湖水位下降。

  气候极端事件加剧自然灾害

  多年以来青海高原夏、秋两季降水减少,青海高原暖干化趋势明显。气象专家指出,全省气候变暖将使灾害加剧,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汪青春介绍,40多年来,青海高原年总降水量虽然未呈现出明显变化趋势,但降水在年内的分布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冬、春两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秋两季则呈减少趋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冬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3%左右,秋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夏、秋两季降水量和雨日虽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而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所造成,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降水偏少,青海高原出现暖干化的气候趋势。

  汪青春说,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不是来自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的变化,而是来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因此平均值的微小变化就有可能大大改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气候变暖导致寒潮、霜冻等冷性灾害减少或减弱,而使得热害和干旱暖性灾害相应增加,同时有更多的极端高温日出现。降水方面的变化则易导致雪灾频发,暴雨、山洪等灾害增多。青海高原气候变暖,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增加,灾害加剧已成为事实。

  气候变暖威胁三江源生态

  据了解,在过去十几年内,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原退化、草原鼠害增多、部分多年冻土和冰川融化、河流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农牧业产量和收入减少等,究其原因,是植被大量恶化的结果。专家通过对三江源地区1982年—2000年植被指数的监测与分析发现,1982年—2000年的三江源地区的气温呈现较大幅度的增暖趋势,增温率约为0.42℃/10年,80年代中期以后的快速增暖使当地原生态植被不能适应越来越暖干化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忠孝研究表明,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水资源量明显减少,自1997年黄河源头首次出现断流以来,年均径流量减少27%,与此同时,长江源头区水量减少24%,澜沧江减少13%。自1972年黄河下游发生首次断流以来,至1997年的25年间,出现断流69次,特别是1997年出现了在汛期断流的情况,断流时间长达228天,成为黄河历史上断流期最早、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断流长达768km,接近整个黄河下游的全河长。1997年的黄河断流致使下游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严重困难。1997年黄河源头区扎陵湖和鄂陵湖首次出现断流,湖水面下降1m左右;1999年夏,鄂陵湖出水口处的流量至少在20立方米/秒以上,2003年12月,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黄河源头区4 000多个湖泊,现有一半以上已经干涸。省气候中心工程师戴升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黄河源头的气温自1956年至2005年全年总的趋势都在变暖,这种变化趋势促使蒸发增加,气候干旱化。去年黄河上游又遭遇历史上少有的异常“干渴”,降水量为历史最少,上游来水量也处于异常枯水年。从目前的趋势看,黄河源区气候仍在向干旱化方向发展。(作者:张春云)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冰川会完全消失吗?
    南京:气候变暖 樱花黯然失色
    气候变暖受影响国家排名出炉
    南京受气候变暖影响 紫金山虎
    全球变暖绝非杞人忧天 我国气
    台湾气候变暖比全球快1倍
    地球自转速度在改变 气候变暖
    堵塞臭氧洞 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推开气候变暖的“柴扉”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2007夏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