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org.cn 作者:张小青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31 |
|
全国瞩目《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和《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审议进程,这也成为本周媒体报道或解读的焦点,而各地环保进程则是媒体的热门话题。
评点循环经济法草案
8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循环经济法(草案)》。草案提交的当天,CCTV等主流媒体便立即给予报道。新闻联播播放了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对草案的解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主要内容涉及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强化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
新华网推出了数篇报道,进一步披露《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具体要求,包括一次性消费品生产销售将被限制、废物利用将成为企业责任、城市建筑物政府不能想拆就拆等规定。草案中关于过度包装、水电气拟累进加价收费等内容都成为媒体普遍关注的对象。
“硬化”水污染防治法
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分组审议《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委员们对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法》提出的修改意见,成为本周环境报道的焦点和亮点。中国青年报8月29日的报道说,多位委员认为《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不够严厉。
新京报推出题为“人大委员:水污染防治法应增信息发布条款”的报道:南振中委员建议草案增加“水污染事故信息发布”规定。此外,南振中认为,草案未对跨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和补偿作明确规定,建议建立跨界水污染赔付及水资源保护补偿制度。新华网、网易等媒体也特别关注草案提出的“建立水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等新的规定。
法制日报8月26日刊载了专家访谈。有关专家认为,同现行法律相比,《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在6个方面有突破:强化总量控制制度,为区域限批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扩大了饮用水源地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将排污许可证制度纳入法律体系;补充了一些原来没有规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增加了水污染事故分级、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指挥等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了限期治理、限产治理、限产限排、停产整顿、关闭、治安管理处罚以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手段。
关注污染减排形势
本周媒体在报道中反映了“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新华网8月27日刊载题为“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约半数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报道,人民网、新浪网、法制日报、搜狐、浙江在线等媒体立即给予转载或报道。
新京报当天推出了题为“大量污水进入南水北调干线”的报道。淮河干流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这一消息也成为很多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
东方早报综合新华社消息报道: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在2007中国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论坛上表示,在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将继续强化和扩大区域限批的办法,使区域限批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环境违法现象严重,以及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方和企业集团,暂停该地区或集团新增污染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与此同时,媒体强调干部考核在环保中的关键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8月下旬推出题为“二氧化硫排放量纳入干部考核?”的深度报道,呼吁尽快颁布《“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十七大特稿:生态环境问题让各级官员倍感压力”报道由新华网8月27日刊载,北方网、CCTV、半岛网、搜狐、新浪网、网易、千龙网、中国经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经济时报、华商网、海口晚报和浙江在线等媒体纷纷予以转载。
此外,媒体报道了有关国家将出台《取水国家标准》的消息。中国化工报8月27日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今后工业企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必须做到回用,而不是处理后排放,具体事项有待研究后确定。下一步国家将出台《取水国家标准》,加强节水减排专题论证,并对具体节水项目实施跟踪检查,同时还考虑将部分已经通行于行业的节水标准定为国家标准,以期全面而有效地将节水工作推进一步。
本周媒体还对各地环保新进程给予了及时报道。中国化工报报道:近日,湖北省十堰市委、市政府与所辖9个县(市、区)签订了环保军令状,8月30日前黄姜排污不达标的县市,不得开工新上项目,不得审批建设用地,不放贷款。而贵州限期治理21家污染企业、福建督办久拖不决环境违法案件、江苏水源保护区禁排、山东严禁“浓盐水”直排入海、山东二氧化硫排污费将提高一倍等环保举措得到了媒体的支持;重庆实施系统工程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江苏泰兴市重污染企业转产绿色产品、胜利油田10年无污水外排,河南修武县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保护环境、常州27家石化企业发出环保倡议、天津让“电子垃圾”绿色回收等行动受到了媒体的鼓励。
资金流向环境项目
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有关环境信息常出现在各类报道之中,本周媒体报道尤其彰显行动这一特性。本周环境报道也反映了全球投资方面的变化。中国化工报8月27日推出题为“上半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交易量大增”的报道称,2007年上半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41%,达到158亿欧元。联合国网站8月24日推出了题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世界须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变投资方式”的报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