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工程”能否还市民一个清凉?
有关园林专家认为,我国城市绿化的“草坪热”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持续至今,一直高烧不退。虽然草坪一次性投入少、绿化见效快,可生态效益却大大低于树木,维护成本也很高。
据了解,杭州市财政每年投在公共绿化上的资金约为2亿元,2006年杭州城区增加的绿地面积为534.6万平方米,其城区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均超过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的考核标准,而绿荫面积则因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无法统计。
实际上,绿荫是指树冠的垂直投影,若以绿地来计,一棵树的绿地面积仅仅在一平方米左右。由于种植乔木很难使一个城市的绿地率达标,有关部门只好借助草坪和灌木等扩大绿地面积,以通过绿化考核。
视觉效果固然是考核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人们更希望享受的是城市充满人性化的实际绿化效果--马路两旁绿树成荫,广场社区清凉宜人,市民晨练能享受新鲜空气,外出活动时也不必头顶烈日。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天津市园林局在2006年出台文件规定,该市树、草的种植结构指导参数为3∶1,树木种植量应为植草量的3倍,植草比例不应超过整个绿化面积的25%。而河北廊坊市市区则几乎是做到了三步一树、五米成林,且种植的树种也并非十分娇贵。
杭州市政府也于今年3月转发了《关于2007年杭州市城区绿化工作意见》,提出“在各类城市绿地、重点道路、重要城市节点等地区开展增种、补种大规格乔木的‘绿荫工程’。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对城市主次干道中大于2米而无乔木的分车绿带、有条件的城市广场增植乔木,提高道路绿视率,增强生态功能。”
然而,实施“绿荫工程”尤其需要政府综合考虑城市的建设、环境等因素作长远规划。杭州市园文局绿化处工作人员举例说,现在许多城市的重要路口一般都没有树荫遮挡,这是因为交通部门要求道路视线好,信号灯要明显,园林部门仅能起协调作用。因此,真正推动“绿荫工程”,让杭州尽早告别“满城尽带遮阳篷”的场景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实在且治本的举措。(谭进 胡一敏)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