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5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地方供水方式落后,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期间,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城乡一体化  同饮安全水

    湖北鄂州市市长  范锐平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湖北省鄂州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湖北省鄂州市是全省城市化率较高、城镇空间布局紧凑的省辖市。近年来,立足鄂州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鄂州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依托市玉泉自来水公司,通过兼并、新建、改扩建乡镇18家自来水厂,扩大玉泉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鄂州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依托市玉泉自来水公司、华容水厂、太和水厂等9家水厂向农村延伸管网。目前已完成管网铺设650公里。

    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鄂州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共新建自备水源64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2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

    在资金筹措上,鄂州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为了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运行,鄂州市努力健全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运转协调。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市玉泉自来水公司以各自然村总水表为单位,按14元/吨收取水费,每吨比市区低02元,不收排污费。民营水厂每户每月收取保底水费5元(以3吨/月为基数),超过保底数按14元/吨收取,既让企业有利可图,又让群众用得起。

    同时,制订供水制度,每月通报水质、水量、水价,停水提前告知,确保用水稳定,并每年对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情况进行评比,对先进单位和个人,市政府给予奖励,还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用水协会,监督运行管理,定期公示水费、维修费和人工费。目前,全市成立农村用水协会25个。

    鄂州市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28亿元,全面解决33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安全饮水率达到100%。目前,已投入7500万元,在全市23个乡、镇、街铺设了自来水主管网,其中15个乡镇自来水管网与市区管网对接,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万。鄂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鼓励打窖蓄水

    提高农民收入

    陕西定边县县长  杨文海

    陕西省定边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水资源匮乏是当地贫穷落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定边县委、县政府依托国家饮水安全项目,把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和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陕西省定边县水资源极度缺乏。白于山横亘县境中部,将全县分为两大地貌类型: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风沙滩区。南部山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埋藏在350米以上,开发利用难度大。北部滩区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多数地区属于含氟水,水质差,是饮水型氟中毒重发区。

    面对农村饮水问题的严峻形势,根据气候特点、地理状况、水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定边县政府提出“多方找水、科学管水、全民节水”的思路。依托国家“甘露工程”、“饮水解困工程”、“氟病区改水”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水利建设规划,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类型、规模和取水方式。在地下水水质符合人饮标准的地区打井汲水,新建自来水厂或利用现有水厂等集中供水工程,并在南部山区和高氟地区,以屋檐接水、硬化集水厂收集雨雪水、打水窖或建水池储水的办法,通过分散式供水工程解决缺水区和氟病区饮水问题,从而保证全县工农业生产、人畜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为确保饮水工程的质量安全,定边县在工程建设时实行严把“六道关”。即严把好地基夯实关,由群众自行平整院落,夯实地基;严把机械关,施工队伍进入施工现场必须要具备五机:打夯机、发电机、搅拌机、平板振动机和切割机;严把材料关,统一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定点供货,材料的好坏由群众说了算;严把混凝土配比关,让群众监督施工队伍,防止偷工减料;严把用水关,避免苦咸水、高氟水等不合格的水用入工程;严把养护关,施工完成后告诉群众如何进行养护,确保工程长久运行。

    定边县注重抓好农村饮水工程的建后管理,根据饮水工程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集中式供水工程通过聘用管理人员、自负盈亏、采取目标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机制,产权归国家所有;对分散式集雨工程,则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鼓励农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承包地打窖蓄水,发展生产。

    农村饮水条件的改善不仅使当地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得以解决,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还极大地改善了受益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建设集雨水窖和滴灌技术相结合的工程,农户可以通过集约的园地种植业获取较原有种植业高得多的收入,从而抛弃了千百年来沿袭的广种薄收的耕作模式,这对于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今年起,定边县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正式启动农村饮水整体推进,规划在2007年至2009年的3年期间,总投资326亿元解决白于山区19个乡镇、264个行政村16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计划新打水窖65万眼,建集中供水工程14处。


    陕西省定边县农民通过打水窖喝上了自来水。图为工作人员到农户家检测水质。                丁  宁摄

    以群众为主体解决饮水难

    四川通江县县长  严  敏

    四川省通江县以群众为主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四川省通江县总人口73万人,旱灾频繁,资源性、水质性缺水严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据2005年统计,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95万人,包括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等带来的吃水难问题。

    两年来,通江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主管的“三为主”方针,顺利完成了第一、二批共115万人的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建设,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2350处,其中集中供水站86处、联户供水工程1628处、单户供水工程636处,基本满足了群众的生活用水。

    坚持政府主导,实现整体联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通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组织管理、技术指导、财务监督、工程验收、后勤保障等办事机构,抽调相关人员实行专人专责办公,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全县的重点工作来抓,纳入年度单项目标考核,严格奖惩,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社、村社干部包农户、技术干部包工程的项目挂包制。

    坚持群众主体,实现整村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群众自我决策,自主建设,自治管理,推行“五到村”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顺利实施。

    规划“民评”,电子建档到村。采取“农户自愿申请,群众代表评选,村民大会投票,村组集体审定,建卡农户公示”的办法,真正把饮水不安全人口纳入规划建卡范围,做到一卡一处工程,建立电子档案,按卡实施,按卡验收,整村推进。

    内容“民晓”,项目公示到村。县饮水安全领导小组以项目村为单位,将饮水安全项目安排计划、补助资金等在县有线电视台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工程“民建”,建设参与到村。在项目建设上,对集中饮水安全工程,由县纪委、审计、财政、发改委和受益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严格按照比选程序确定资信良好的专业施工队伍建设。

    方案“民选”,技术服务到村。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坚持“集中与分散结合、新建与改建结合、提引与自流结合、单户与联建结合,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井则井、宜池则池、宜窖则窖”,因地制宜确定工程建设类型。

    财务“民审”,资金补助到村。项目资金由县财政局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县级报账,转账结付,杜绝现金支付。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目前,通江县正在规划建设农村饮水水质监测体系,在供水总站建立全县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分片区建立常规水质化验室,配置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负责对辖区内各集中供水工程进行巡回检测,并对农村分散供水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定点检测饮用水质。

    构建饮水工程的长效机制

    山西忻州市忻府区区长  霍富荣

    面临严重缺水的难题,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农村饮水工程的长效机制,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饮水安全工程这一“民生工程”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忻州市忻府区是山西省严重缺水的县(区)之一,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全区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98立方米,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而且水资源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特别是忻府区由于地处忻定盆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含水层中富含氟离子,造成饮用水中氟含量超标,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2005年调查,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1538万人,其中氟超标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112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3%。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受氟超标问题困扰的病人达106万人,其中重症氟骨症病人约13万人。

    面对这一现实,忻府区委、区政府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加快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这一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健康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连续3年列入政府工作的10件实事之一。

    忻府区对全区饮水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摸底,确立了“三个优先”的原则,即“偏远山区的农户优先,饮用高氟水的农户优先,水源保证率低的农户优先”。按照“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的思路,有重点,有次序地铺开工程建设。

    在偏远山区主要推行利用小泉、小水模式;在平川地区主要推行集中供水模式。因地制宜提出工程建设方案,交给受益农户讨论,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建设方案,避免了项目规划和资金安排的随意性。在水源地的选择上,忻府区立足长远发展,选择远离污染、场面宽阔的地方,不但要解决项目村的饮水安全,而且为项目村及周边村的发展留下空间。  

    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资金足额到位,在国家补助资金落实的前提下,忻府区积极争取市、区配套资金到位,乡、村自筹资金落实。2005年以来,区政府在财政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5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7年计划拿出10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工程建设。与此同时,根据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集体经济较为空虚的现状,引导乡、村多渠道自筹资金,主要采取“乡镇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集一点、投劳投工折一点、当地材料赊一点”的集资办法筹集所需自筹资金,两年来累计自筹资金达到1400万元,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忻府区落实管理责任和水价机制,确保农民群众长期受益。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忻州市忻府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办法》。从工程的管理、水费价格制定、水费征收、资金使用、水源地保护等几个主要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忻府区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加强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的267处工程全部落实了管理制度,为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永续利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实践中也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

    经过近3年的努力,忻府区累计完成投资3640万元,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294个自然村315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2%,其中入户自来水达到254个自然村3087万人,全区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基本解决。

    话题评点

    切实抓好

    农村饮水安全

    □  姜开鹏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多次对饮水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2006年,中央安排资金,重点补助中西部地区,解决了289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2007年,中央又安排资金64亿元,预计将解决31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上,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从2005年开始,通过3年的努力,使全区30多万农村人口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占农村人口的92%,全区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湖北省鄂州市从2006年开始,力争用4年时间,全面解决3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全市农村72万人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安全饮水率达到100%。

    从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区的成功经验看,可有以下五项关键措施确保让农民喝上洁净的水。

    党政领导亲自抓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所有饮水问题解决得好的县,都是党政领导亲自抓组织落实和资金投入等重大问题。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连续3年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入政府工作10件实事之一,认真加以落实;湖北省鄂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各区乡镇和工程建设现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形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

    科学制订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在平原地区,人口居住比较集中,主要推行集中式供水,在偏远山区,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主要是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湖北省鄂州市整合现有水厂资源,延伸供水管网,整镇推进、分步实施,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效果很好。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仅靠中央的补助是不够的,要建立各级地方财政补助、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农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2005年以来,区政府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拿出150万元资金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湖北省鄂州市2年来市区财政投入资金4000万元,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

    建立工程质量保障机制。工程建设质量是效益的生命线,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采取质量保障措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一是严把材料设备关,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选择有信誉的单位集中供货;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三是严把质量监督关,由水利专业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建立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为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所有工程都必须明确工程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集中式供水工程,实行专业化管理和用水户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了饮水工程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从工程的管理、水费价格制定、水费征收、资金使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能够良性运行,让农民能够长期喝上放心水。

    (作者系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


    四川省通江县大佛寺村饮水安全工程。童  江摄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