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2007中国|年终特稿
关键词 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十七大报告
早报记者 王海平
“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007年,恩格斯在100多年前《自然辩证法》中的预言正愈演愈烈,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猛。
2月,南疆线上的一列急行的火车遭遇瞬间风力达14级的狂风,11节车厢被吹翻,4人死亡;5月,太湖蓝藻事件导致无锡数百万人饮水困难,创下奇迹的苏南模式遭遇拷问;6月,淮河又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洪水,10年数百亿的大规模治理仍面临着巨大考验;夏秋两季,北旱南多水的常规性思维被洪水和高温干旱破除,气候学上的原有认识不复存在;1-10月,雷击灾害造成676人死亡,比去年同期增加200多人……在种种灾害和极端性气候面前,生命的脆弱暴露无遗,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遭遇罕见的严重挑战。
大自然2007年的报复
季江的担忧变成事实,太湖蓝藻在4月底毫不客气地大规模暴发
让我们回到一年前。又一个暖冬拉开了2007年元旦新年。比常年同期降雨偏少三至八成的北方出现了早春,也预示着春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大。2月28日,一列旅客列车吐鲁番遭遇大风,瞬时最大风力达14级,车窗被飞沙打碎,11节车厢被吹翻,4人死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预感,今年的沙尘暴可能会较往年集中暴发。
进入草长莺飞的3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系统生态监测站副站长季江有了不祥的预感:在例行对太湖上30多个监测点进行标本取样时,发现在接近无锡市各自来水公司取水口的10多个监测点,蓝藻分布面积和密度比往年突增,成为监测站成立10多年来蓝藻初期生长最严重的一次。
在魏文寿尚未来得及把研究成果汇报给北京的时候,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3月底参加环保宣传活动遭遇了首都2007年的首场沙尘暴,记者们敏锐捕捉到了“潘岳屏住呼吸举起话筒挡风沙”的画面。而那两天正是今年强沙尘暴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
时间转眼来到了人间4月天,远在南方太湖上的季江正担忧今年蓝藻会不会大规模暴发而对太湖产生更大影响的时候,正常水位高于太湖的滆湖(俗称“西太湖”)却突然被太湖的水倒灌,水质很快从近二类水变成三类水,武进与宜兴开始争执到底是谁污染了谁。
争执正进入高潮时,季江的担忧变成事实。太湖蓝藻在4月底毫不客气地大规模暴发,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
报复损失超过胜利果实
“我们无法用金钱衡量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
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对早报记者说,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在网上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查到,过度放牧、占林建耕、水土流失等对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的生态环境改变的人为因素。
“我们在10年所取得的成就,可轻易被一场沙尘暴所掠夺。”魏文寿说。
人为改变生态带来的后果,在2007年最为明显的表现是6月下旬发生在洞庭湖区的鼠患。20多亿只东方田鼠肆无忌惮地四处打洞,啃食庄稼。“老鼠视人有如无物,没有任何害怕担心之意,只顾埋头吃庄稼,一抓一大把。”这是电视画面上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通过实地考察,江苏省绿保生态生物研究所所长王长军表示,这是洞庭湖地区大量水田被人为改为旱地引起的生态改变,“种植旱地作物如花生等的经济收入,远高于水道等水田作物。”这一改变,实际上最大限度地为老鼠的繁殖,提供了优良的食物和生存发展空间。
“我们无法用金钱衡量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院副院长徐海明教授说,事实证明,每一次报复的影响都超过了人类取得的相关胜利果实。
太湖蓝藻“挑战国家荣誉”
“宁可GDP降一点也要彻底整治太湖”
自然通常是个脾气温和的“好人”,但人们欺负它不能太过分,否则它也有忍不住的时候。太湖就是这样的。太湖为生活在它周围的人们,一直无偿提供服务,从无怨言。但它在2007年5月底发飙了———全湖性蓝藻大暴发,让数百万无锡人数周内无法喝上放心的自来水。它之所以忍不住,是因为流域内数千家化工厂、百万亩农田、数千万人口持续性将污水、废水排入它的身体。
这是粗放型经济、低端产业带来的负面后果。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发出“宁可GDP降一点也要彻底整治太湖”之言论,表示要倾全省之力用10-20年时间让太湖水变清。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称,太湖蓝藻事件“挑战中国国家荣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后在江苏召开了“三湖”治理大会,江苏对“苏南模式”进行了彻底反思,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带有创新意义的重大政策和制度。如水质交接制、上下游和行政区之间生态补偿、有偿排污、不惜代价关闭“三高”企业等。
事实上,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于一旦遭受破坏,就永远不会恢复原状。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系教授王国祥认为,在太湖蓝藻治理上,中国面临的是世界性难题,仅仅一代人的努力可能还不够。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刘长江更是大声疾呼: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让位于环境保护———跨越“环保优先”,做“环保第一”。
培训市长中强调的重点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成为官员评价考核选拔的重要标准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不仅仅在于公民的广泛参与,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则是政府的重视和官员环保意识的提高———超前具有此类意识官员的正越来越多。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成为官员评价考核选拔的重要标准,被宋雅杰教授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身为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城市资源中心首席科学家的他说,这也是中组部与耶鲁大学合作培训市长项目中强调的重点。
“生态文明的提出,掀开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宋雅杰说。
潘岳则在10月的《瞭望》周刊撰文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包括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他在文中写道:“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环保大药方
官员考核 +制度建设
“我们还来得及,不过我们得花时间。”宋雅杰说,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奇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必定也会成功———中国政府在面对生态环保问题上反应之快、信心之强、力度之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不妨从2007年的环保之基础性做法来理解: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深入人心不过从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却达到了高潮,节能减排步伐明显加快。减排是硬性指标,直接与“乌纱帽”挂钩。在此基础之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双下降,科学发展观得到了最为快速和明显的落实。
生态文明建设的把握需要系统观,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但自然生态的保护是最基本的,而基本当中的基本却是要先摸清楚家底到底被污染到什么程度———治病先得掌握病到什么程度。于是,重大国情调查之全国性污染普查展开,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
节能减排首先是要控制排污,截断污染源。2007年1月,环保总局及其前身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区域(流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坚决阻止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的产业项目上马。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制层面上保障性措施在2007年也不断出台:作为公众资源的环境资源中引入经济杠杆,政府需要对其进行制度上干预,于是有了中国环境税收制度的酝酿;而《污染源编码(征求意见稿)》有助于正确反映环境中各种污染的性质状况、治理效果和发展趋势。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下半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改,恶意排污面临最高100万元的处罚,让人想起殷朝“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之法———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生态环境决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