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外传真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印度面临人均口粮减少考验 片面追求高产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印度面临人均口粮减少考验 片面追求高产
作者:马晶    资讯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3

1947年,印度获得了政治的独立,但大饥荒犹如笼罩南亚次大陆的阴云一直挥之不去。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拯救了印度,让印度逐渐摆脱了饥荒的困扰。“绿色革命”也被西方经济学家作为成功的案例予以推崇。

40多年过去了,印度农业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经夺目的“绿色”逐渐泛黄,印度人又开始面临人均口粮减少的考验。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常绿”之路,已成为今天印度农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吸取“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教训,印度政府更加注重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一则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二则可以平衡农业生态。

8月17日,印度比哈尔邦农民举行抗议活动。虽然政府鼓励农业的政策降低了农民贷款的利率,但也致使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农民。

2月4日,印度总统卡拉姆(左)与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右)共同出席两国农业合作协议。开辟海外市场、促进印度农民增收也是印度“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题之一。

依靠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水平一直是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特征,但也被指责为“科技决定论”。

2005年11月12日,印度时任农业部长沙拉德·帕瓦尔(右)与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左)签署农业合作协议。依靠从美国这样的农业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水平是印度“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神奇的种子”吹响“绿色革命”号角

1943年和1947年的大饥荒迫使印度政府明白:尽快提高粮食产量刻不容缓。1966年,刚刚就任印度农业部长的斯瓦米纳坦决定从墨西哥引进改良小麦种子,播种次年便获得奇迹般的丰收。印度的“绿色革命”从此启动。

2006年7月,两艘澳大利亚轮船缓缓驶进印度南部港口晨奈。船上满载的是印度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小麦。从今年3月开始,印度首次恢复了中断6年的小麦进口。

印度官方谈及重新恢复粮食进口的时候,总是强调这只是短暂现象。但是印度“绿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纳坦和其他农学家却认为,恢复粮食进口正是长期以来印度粮食生产增长持续下降的一个最近的表现。自“绿色革命”以后,印度农业再次面临挑战。

印度的“绿色革命”曾经是世界农业发展史的辉煌一笔。

1943年,饱受战争和殖民创伤的印度遭受了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这一年,印度东部大约400万人口被饥饿夺去生命。这是印度人民历史上最惨痛的记忆。因此,1947年独立后,粮食安全很自然地摆上了新生印度政府的议事日程。有关大饥荒的回忆一方面导致了后来的“绿色革命”,另一方面,也促使印度政府采取立法措施,禁止商人以营利为目的囤积粮食。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在当时的印度是很有价值的。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集中力量扩展农业区域,印度的农业比独立初期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比粮食产量增加速度快得多。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发生了自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饥荒,只能火速进口500万吨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痛定思痛,印度政府得出结论:农业对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从此,全国上下开始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当时的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1966年,刚刚上任的农业部长斯瓦米纳坦大胆决定,从墨西哥引进1.8万吨经过改良的高产小麦种子。播种次年,这些“神奇的种子”就带来了大丰收,印度国内收成了1700万吨的小麦。由于过去最好的年份也只有1200万吨的产量,这一年暴增的产量甚至让人们手足无措,旁遮普邦的所有学校被迫暂时关闭,每间教室都移作大丰收的应急仓库。这就是“绿色革命”的开端。40年后,已经被印度人尊为“绿色革命之父”的斯瓦米纳坦回忆说:“我们的历史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所谓“绿色革命”,实际上是一项庞大的、以科技为导向的农业综合发展工程,核心思想是通过推广高产优良品种、扩大灌溉面积以及发展农业机械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作物、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绿色革命”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继续开拓耕种面积;对现有的农田进行轮作;使用改良种子。

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印度农民通过“绿色革命”、培育和引进新的高产水稻、小麦品种,大量使用化肥、化学杀虫剂和利用灌溉系统,使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上世纪70年代,高产种子、化肥、杀虫剂和灌溉基本上取代了印度传统的农业方式。

到“绿色革命”开始10年后的1979年,印度谷物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31亿吨,单位农田产量比1947年提高了30%,一举奠定了印度世界最大农业生产国的基础。

又经过20年的努力,印度粮食年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2亿吨。2000年,印度宣布停止粮食进口。

第一次“绿色革命”不仅仅是农业上的成功,它还带来了许多附加成功,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科学意识开始深入人心,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以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农民为代表的印度人民,也变得更加积极自信。

片面追求高产侵蚀农业根基

为了高产,印度农民彻底改变了几千年的耕种方式,化肥正在让土壤肥力急剧下降,滥用电力和水正在使资源急剧枯竭,单一高产作物的推广正在使农业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但是,没有任何变革的效应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革命”开始显露出自身的种种问题。

因为片面追求高产,“绿色革命”过程中,印度各地农村普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绿色革命”的初期,这确实产生了效果。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付出的代价却是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环境恶化。

曾经节约的印度农民也逐渐习惯了在农业生产中滥用电力和水。许多水利灌溉田比仅靠雨水自然灌溉的田产量高2.5倍。因此,“绿色革命”后,印度各地兴起了越来越多需要大量人工灌溉的田。

但是随着印度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开始萎缩。印度的灌溉农业已经接近极限。

印度大多数地方,灌溉作物意味着修建堤坝和将河水导入灌溉沟渠。这对河流及其生态系统来说绝非好事。不过,河水虽然在雨后会重新变满,但一些地方,河水也不够满足灌溉用水的需求,农民被迫开始自力更生。农民利用租来的钻机和买来的电泵,开采地底下数千年都未曾受到侵扰的水资源。如今有2100多万印度农民利用地下水浇灌田地,印度2/3的作物都是用地下水灌溉的。地下水正在耗尽。世界银行近来的一份报告称,印度依靠抽取地下水来满足大部分灌溉和普通家庭用水需要,是不可持续的。

土壤和水的质量由于过量使用化学制品也正在日益恶化,大面积种植单一的高产作物品种也使得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开始急剧降低。虽然单种栽培的遗传一致性有利于作物高产,但遗传一致性也使得单一栽培的作物对害虫、疾病和气候变化的抵抗力特别脆弱。在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等所谓“绿色革命”的示范省份,近年来灾害频繁,有不少地区的粮食产量已或多或少有所下降。

革命不均衡催生“跛足农业”

印度“绿色革命”还存在品种单一和区域不均衡的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原来的产品优势逐渐丧失,农业落后地区愈加落后,最终导致农业整体水平下滑。

同样致命的是,印度没有能够将“绿色革命”的成功推广到所有的农作物和所有地区。就农作物来说,印度取得的成功只限于粮食作物。1998年,印度不得不进口洋葱。本世纪初,本属产糖大国的印度开始进口食用糖。

到上世纪90年代晚期,“绿色革命”稻米和小麦产量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以后,印度曾经试图把成功扩展到豆类和粮油作物上。尽管开发出了高产品种,这一计划还是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高产种子。

尽管印度拥有素食传统,是世界上最大的豆类消费国,但是其豆类作物的产量却在世界上排名倒数。

就地区而言,只有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表现最佳。在“绿色革命”中成绩斐然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等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包括良好的灌溉设施、较为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等。有这些条件做基础,“绿色革命”中小麦高产品种的引进引发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飞跃性发展。

其他地区,特别是印度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上被排斥在了“绿色革命”之外。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绿色革命”对农业增长的推动已有所减慢。1995年,印度谷物产量年增长率为1.5%左右,但是今天这一指标已经降到了1%.与此同时,所有农作物产量增长率已经降到了1.25%.这是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的最低点。

造成农业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生产管理上的问题,也有恶劣天气和缺水等因素的影响。联合国估计,这样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印度人口每年增长1.5%以上。这一势头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扭转,必将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形势。

“第二次绿色革命”唤起农民致富欲

虽然不少印度人开始担心印度再次发生大饥荒,但是印度政府提倡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更强调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粮食安全。

目前困扰印度人的一个命题是,“绿色革命”40年后,印度到底是已经真正走上了朝着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的道路呢,还是仍处在可能会发生大规模饥荒的边缘?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派·潘南第卡在印度3月份宣布进口小麦后,遗憾地说:“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就快空了。”印度“绿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纳坦认为情况更为严重。他分析说,现在有将近40%的农民时刻想着、准备着从农业中“撤离”,长此以往,“粮仓还会更空”。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天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类似饥荒的情形,并且多年来没有太大改变。

但是印度政府对此表现得信心十足。印度总理辛格今年1月呼吁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时,并没有把关切的重点集中放在确保粮食安全上,而是更多强调了提高农民收入。辛格首次强调了水果、蔬菜和其他能够在出口市场上获得更高价格的植物品种,鼓励采取更多高效利用雨水的措施,提倡改善土地状况、推广农业技术等。这正是印度“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导方向。

35岁的艾曼·曼没有经历过旋风般的“第一次绿色革命”高潮,但是他正在切身体味着“第二次绿色革命”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他现在是印度北部旁遮普邦一个快乐的农民。在这个地区,快乐的农民并不常见,过度开垦和缺水使得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陷入了困境。

但是艾曼·曼不久前获得了解脱。他很快乐是因为一家新成立的农产品出口公司“地鲜”租走了他的90英亩土地来种植蔬菜和甘蔗,这些作物比小麦和大米需要的水少得多。根据艾曼·曼与“地鲜”公司签署的合同,他每年可以得到3万多美元,这比他自己种田的收入稍微多一点。他的拖拉机和工人也租给了这家公司,这样他又可以再多收入一点。

35岁的艾曼·曼说:“我可能不再干农业这行了。”18个月前,他在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附近开了家电脑设计学校。与此同时,在他出租给“地鲜”公司的农场里,秋葵和辣椒正在茁壮生长,它们被采摘后送进仓库冷藏起来,然后用冷藏卡车运送到200公里外的阿姆利则,接着它们被装上飞机,运往英国。

走向市场成为印度农业新动力

“地鲜”公司模式已成为印度农业市场化的代表。印度政府期望,市场化不仅可以为农民增收,而且推动印度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农产品出口看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生意,但是对印度来说,却是其农业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的机会。

“地鲜”这样的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一部分内容,它在印度人心中的重要程度丝毫不逊于“第一次绿色革命”。

直到不久以前,印度的法律还规定农民必须到当地的大市场上出售他们的产品。那时候,艾曼·曼和其他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只能用大大低于市场的法定价格把他们的产品卖出,他们无从得知哪种农作物卖得更好,因此他们也没有任何提高产品质量的兴趣。

他们卖出的农产品通过其他的中间商,经过漫长的运输到达消费者手里。印度计划委员会的农业专家阿比吉特·森估计,由于炎热的天气和缺少保鲜措施,30%-40%的农产品在到达销售终端前就已经在路途中腐烂。

仅有的几个冷冻包装中心也由于缺少地区配送网络而只能选择效率低下的货车运输。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根本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蔬菜生产,更不要说出口蔬菜了。

不过现在,市场的压力形成了出口的潜在动力,新兴连锁超市也催生了对高质量农产品的国内需求。这些都推动着印度农业的变革。

“地鲜”公司在旁遮普邦租下了总面积达4200英亩的78个农场,用来种植大豆、白豆、胡萝卜、秋葵、玉米笋和其他蔬菜,并将其出口到欧洲和中东。在印度的另外一些地区,“地鲜”公司与农民签订购买合同,保证用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在“地鲜”公司的这种商业模式下,印度农民第一次学会了使用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的技术、肥料和新种子,持续不断地生产高质量的农作物。

艾曼·曼说:“这给我的村庄带来了令人吃惊的影响。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家庭收入缓解了许多社会问题,我也开始学着用新的方式来做事情。”

印度农业部长拉达·辛格说,要支持大企业进入蔬菜和水果种植和销售,因为印度农业的这一领域拥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农民也可以获得较好收益。她说:“直到最近以前,政府都没有意识到基本粮食生产之外的联系,因为主要的焦点一直集中在自给自足上。”

印度国内外都开始预测,逐渐消亡的割裂农业市场和正在兴起的现代化供给链将成为下个十年印度经济最显著的变化。一家农产品出口公司总裁苏尼尔·米塔尔说:“印度必须运用那些尚未开发出来的内在力量,为全世界提供食物。”

“常绿农业”能否再次拯救印度

印度政府尝试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被批评者指为“科技决定论”。“绿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纳坦提出,应该扭转“第一次绿色革命”过渡以来化学制品的弊病,鼓励发展节约和生态农业。

不过,批评人士认为,辛格政府并没有看到目前印度农业问题的全貌。农业政策分析家德温德尔·沙尔马抱怨说:“那些管理这个国家的人相信,科技就是解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因此致力于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但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第一次绿色革命’失败了。”

来自印度国内外的很多农业专家都指出,印度农业要继续向前发展,关键在于那些在“绿色革命”中不进反退的省份,例如比哈尔邦和中央邦等。这些省份基本上没有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任何进展,但在改变目前农业增长趋势变慢方面却具有“巨大潜力”。可以说,印度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将更多来自于旱地农业,特别是通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实施的流域发展计划。

目前主要问题的症结在于,过去10多年里,印度为了转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大量削减了对农业的投资。

1991年,印度农业公用投资占农业产值的2%还多,但是到了200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5%以下。这实际上是削减了用于升级“绿色革命”科技含量的资金,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延伸计划也相应减少。

“绿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纳坦正在敦促印度领导人把注意力放在“常绿革命”上。

他提出,所谓“常绿革命”的目标就是修正“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的损害,采取新措施,比如不用化学农药,改用害虫天敌来消除虫灾,使用有机肥料和效率更高的滴灌等。他同时还提出,应该鼓励种植那些不需要太多灌溉的作物,比如印度特有的鸭脚稗、珍珠粟及高梁等。

不过,这种想法实施起来可能会非常艰难。虽然这些谷物曾经是印度地方饮食的主要成分,但是“第一次绿色革命”后,小麦的价格大为降低,市场供应也相对充足。因此,重新倡导传统谷物可能需要大规模的市场推广,然而,印度政府此前很少在这方面取得成功。

本报记者 马晶 综合报道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采集雨水 印度退休军官实施缓
    谁来养活中国?13亿中国人!
    草原环境急剧恶化 印度黑冠鹭
    安徽有2088万农村人口在饮用
    东亚污染恶化威胁人口健康
    我国国土规划需划生态区 人口
    以水养水:让农民喝上“长流
    12公斤含羞草可发电7500瓦 成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