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6日开幕,将讨论一系列涉及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影响的问题
2030年,全球冰盖全部融化。2040年,亚马逊雨林化为灰烬。2050年,地球上最后一滴雨落下。2060年,海啸袭击英国。这不是科幻故事里的情景,也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人类不对温室气体采取措施,以上情景将在不远的将来一一展现。
200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包括130名各国环境部长在内的超过6000名代表与会,他们将讨论一系列涉及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影响的问题。会议主要议题之一是所谓“后京都”问题,即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气候变化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公布的科学调查报告显示,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突出。英国灾难紧急救援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蒂尔基金会近日发表一份报告说,受环境问题影响,全球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数字将在50年内增加到2亿。
报告主要撰写人、英国气候学家约翰·霍顿说,科学家预计,随着气候变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会愈发干燥,而世界另外一些地方则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
全球变暖对非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经有数百万人因气候变化沦为背井离乡的“环境难民”。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越来越少,影响了山体附近河流的水源补给,并对农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住在附近的居民有的被迫迁徙到远处寻找水源,有的甚至为争夺水和土地而发生了流血冲突。
温室效应应对不力将导致经济大萧条
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负责撰写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适当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
联合国近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全球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量2004年创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高。
尽管让人忧心的环境问题不少,但也有让人感到欣慰的好消息。联合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提高,但工业化国家2004年每生产1美元产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1990年下降了28%,这说明与过去相比,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有所减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表示,有关国家如果能尽快落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就“非常有希望”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海水上涨非洲30%海岸设施面临危险
报告说,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海平面到2100年上升15厘米至95厘米,而非洲受到海水上涨影响的人数可能将从1990年的100万上升到7000万。非洲大约30%的海岸基础设施面临危险,其中包括几内亚湾、塞内加尔、冈比亚和埃及的设施,面临危险的还有东南部非洲沿海城市开普敦、马普托和达累斯萨拉姆。
报告还说,非洲目前动植物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正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威胁,而气候变化可能使情况雪上加霜。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化,非洲80%到90%的植物生存范围将会缩小或改变。到2085年,可能会有25%到40%的植物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鱼类减产和珊瑚白化。
针对非洲的处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气候变化正在继续,国际社会应行动起来为那些直接面临严重干旱、洪水、海平面上涨等威胁的国家提供针对性援助。”他还说,应该设法帮助非洲提高监测气候变化的能力。
研究发现 农田氮肥加剧了地球温室化
日本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南极冰雪中包含的大气成分发现,1950年以后,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在大气中的含量急剧增加,原因是氮肥在农田中的广泛使用。
据日本《读卖新闻》6日报道,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下属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石岛健太郎在南极采取冰雪样本,并结合格陵兰岛的冰雪样本后发现,密封在冰雪中的大气一氧化二氮浓度在1952年为290ppb(1ppb为10亿分之一),而在2001年上升到316ppb。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扩大,化学合成的氮肥使用日益普及,挥发出来的一氧化二氮在大气中的含量也因此剧增。
一氧化二氮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削减排放对象,它的温室效果是二氧化碳的300倍。一氧化二氮进入大气后,完全分解需要120年。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