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外传真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电子垃圾肆虐亚洲 中国印度成为重灾区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电子垃圾肆虐亚洲 中国印度成为重灾区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3

  电子垃圾之害愈演愈烈

  一项联合国环境计划报告指出,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设备废料高达2000万至5000万吨。全世界每小时就有4000吨电子垃圾产生,相当于1000头大象的重量。

  据统计,美国目前每年产生电子垃圾高达70亿~80亿吨,其中仅淘汰的旧电脑就有约3亿台,另有1亿部手机报废。德国每年产生电子垃圾180万吨,法国为150万吨,整个欧洲约600万吨。日本每年废弃家电1800万台,重量在60万吨,其中含有的各种金属达10万吨。

  中国每年有1500万台左右的彩电、空调等大家电报废,另有上千万部手机被淘汰。

  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正以每年3%至8%的速度增长,并将很快攀升到10%以上。增长迅猛的原因在于,随着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越来越短,导致电子垃圾也越来越多。环保组织表示,一台电脑的平均使用期限在1997年至2005年间已由6年降为2年,而一部手机的使用期限甚至不到2年。

  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就有80%出口到亚洲,中国成为重灾区。硅谷防止有毒物质联盟的一份报告说,每年美国大约有50%到80%的电子垃圾被出口到了亚洲,主要是出口到了中国。有报道称,大约40%的英国垃圾是在国外处理的,主要出口国为中国和印尼。

  中国印度是受灾区

  另据媒体透露,西欧和北美80%的废电器金属在尼日利亚作为垃圾焚烧。一项在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的调查表明,在2005年,每个月都有数百个装满电子物品的集装箱抵达该市,并被迅速运往当地的二手市场,其中75%是电子废料。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这些物质45%来自欧洲,45%来自美国,另外10%来自日本和以色列。由于大部分无法使用,它们被抛弃在水流或沼泽地里,慢慢污染这些水域,或是堆积在露天场所,持续数年释放着有毒气体。

  惩罚措施不足

  由于监控机制的相对匮乏以及惩罚措施不足,导致了这种低风险犯罪的泛滥。据分析,电子废料接收国普遍缺乏环保标准以及相应的有效法律体系保障。绿色和平组织无毒害运动负责人阿哈吉称,中国从2002年开始禁止进口这类物品,但是中国疆域辽阔,仍存在大量港口从事非法贸易。目前,这种电子废料输出潮正往印度转移。

  欧盟:办法多多施行艰难

  据报道,从11月15日开始,法国所有电器及电子设备将贴上一种印有布娃娃图案的标签,该标签会提醒人们产品是可循环再生或应销毁的,在废弃后可进行分类处理。同时,商家开始有义务回收其生产的废旧产品。

  这是欧盟针对电子废弃物制订的有关法令的具体实施方案之一。但由于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在电子产品管理方面最为严格的欧洲,相关法令的推广也是步履艰难。产品制造商、销售商、地方政府、废品行业等,每一方都在试图摆脱束缚。基于此,欧洲平均每人每年废弃电子产品在2006年底保持在4公斤的目标看来难以实现。

  依据欧盟法令,政府通过减税政策来鼓励电子产品制造商实行生态策略,即减少产品有害物质的含量,让产品更易循环再生。但由于各方力量的阻挠,该政策在法国没有得到切实推行。

  从全球范围来看,现状亦不容乐观。虽然相关国际法规相继出台,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有毒垃圾的流通。

  美国:最大障碍

  如何限制电子垃圾的转移和扩散?美国是最大的障碍之一。由于美国没有在限制发达国家将有害物质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巴塞尔公约》上签字,从该国输出的电子废料均属合法性质。而欧盟各国均已认可条约。

  据报道,仅美国一国就有400条船专门运输有毒垃圾。

  《巴塞尔公约》规定危险废料必须在严格的条件下才能出口,并禁止部分有害物质的运输。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欧洲:电子垃圾亟待回收重利
    环保:亚洲走在十字路口
    电子垃圾成为有待开发的“城
    亚洲人居环境国际峰会提出着
    电子垃圾回收再临尴尬 没有规
    沪将启动电子垃圾回收系统 让
    环境污染威胁亚洲豚类
    第二届中国环境大使评选情况
    中国投入巨资治理环境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科学考察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