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热点西部 >> 资讯正文 | ![]() ![]() |
|
||||||||
关注西部大开发:撬动西部“短板”要有新思路 | ||||||||
作者:叶晓楠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7 | ||||||||
有人说,西部是中国区域发展中的一块“短板”。2000年起,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期间全国政协对此组织了多次专题调研。9月5日,全国政协召开“推进西部大开发”专题协商会,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起,就西部大开发中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积极建议—— 撬动西部“短板”要有新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背景】西部最落后的地方是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穷、增收难。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而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特别是在一些西部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问题更为严重。 【建议】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王志宝提出,西部农业发展要打特色牌,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优势,不宜发展与东、中部地区农产品雷同的“大路货”项目。他建议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特色农产品质量好、产出多、名气大的优势产业带,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集群;其次,通过出台税收、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有活力的中小龙头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朱培康提出,农业是弱质产业,不可能通过农业发展完全实现农村的小康,应为经营新农村提供造血功能。他建议政府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和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农村农业与非农业的分工。 ■关键词: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 【背景】以“退耕还林”为标志的西部生态建设工程,给东、中、西部带来巨大的生态屏障效益,但目前西部生态的总体仍在继续恶化,需全社会共同投入治理和修复。以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7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区为例,按照石漠化的侵蚀速度,50年之后,当地生活的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将无地可耕。此外,在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同时,西部地区“富饶的贫困”现象突出,一些地方“抱着金碗讨饭吃”,甚至“开发了资源,留下了污染和贫困”。 【建议】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唐世礼提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的付出和补偿应当长期进行,可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补偿包括加大中央财政用于西部生态建设的预算规模和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西部生态补偿基金,设置西部生态补偿费,调整东输、东送、东用、东调的能源、资源产品价格等。间接补偿包括在安排生产力布局时,将国家要上的重点工程,尤其是与西部资源有关的石油、煤化工、磷化工、电解铝生产及深加工尽可能在西部安排并就地延长其生产链,尽可能将附加值留在西部。其次,尽量帮助西部优化产业结构。 寿嘉华委员建议,改革现行的资源税费体制,建议新的资源税由现在单纯从量征收改为从价、从量、从质和可调的综合性征收体制,并将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考虑在内。在新的征收体系形成前,适当调整资源税税率,上调一些资源紧缺、价格上涨的资源的税率。 ■关键词:社会事业 【背景】西部地区的社会事业普遍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农村基础教育得不到有效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等公共服务缺位。目前,西部每千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为东部农村地区的70%,到2005年年底,西部只有333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西部地区救助的覆盖面也远低于东、中部地区。 【建议】陈雅棠委员提出,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应以政府供给为主导、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导、以公立服务机构为主导,建立符合西部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长效机制,包括投资责任、资金筹措、规划、政策保障4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潘贵玉提出,在加大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建设,改革僵化的机制体制,如乡镇卫生院不一定都由政府投资经营,有的地方通过医药企业与农村卫生院(所)合作,建立独立的医药配送渠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出台政策对捐资西部地区公共产品的企业或个人给予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优惠。 (叶晓楠)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政协委员称西部大开发六年来 国家发改委:未来中国西部大 “十一五”西部将实现“两稳 中国6年1万亿夯实西部设施 西部17个地区将“保护优先、 警惕生态资源成为“免费午餐 严防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 生态省建设 四川在西部先行 志愿者吴柱的西部“生态助学 专家称西部大开发破坏生态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