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认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国情,我们于2006年7月11日至7月23日赴四川、青海两省进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专题调研。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西部开发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存在资源、市场和政策的潜在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长期滞后,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陈旧、市场体系不健全、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一) 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我们的调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巨大,存在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后发优势”的可能。这种潜力最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欠发达、欠开发是西部地区的基本国情。西部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拥有巨大的待开发的市场:(1)土地资源。西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70%以上,而人口则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3。西北五省区现有耕地达2亿多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土地5亩以上,比中国全国人均占有的土地高3.5倍,而且还有大量宜农荒地可以开发。西部草原辽阔,拥有著名的五大草原。(2)动植物资源。四川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西藏森林面积9480万亩。西部地区动物种类丰富,西北五省和中国北方沙区鸟类有557种,占全国47%,兽类205种。(3)能源。中国能源多半贮藏在西部。西北五省区的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居全国之首。新疆的石油储量在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4190亿立方米。青海省矿产资源占全国第一位的有钾盐、池盐、锂、镁盐、自然硫、石棉、化工石炭岩、硅石等,贵州的磷矿储量20亿吨,西部的清洁能源——水电也非常丰富。(4)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西部自然保护区多,拥有火焰山、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世界屋脊、敦煌石窟、黄帝陵和成吉思汗陵等名胜古迹,民族产品如新疆的和田玉、河西走廊的滩羔裘、藏区的牦牛绒、侗区的速生杉树、滇西的生漆、内蒙古的羊绒都早已进入国际市场。资源和市场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准备了巨大的潜力。
二是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根据西部开发办的统计,国家“十五”期间累计投入10000亿元,其中有60项重点工程。这10000亿包括基本建设投资达4600个亿,另外有5000亿是中央财政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
西部发展的内因(资源丰富)和外因(国家的支持)相结合,使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实力显著增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西部大开发自2000年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西部地区GDP六年翻一番,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2005年我国西部地区GDP达到3.33万亿,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6%。其中“十五”期间西部GDP年均增长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和6.8%。
“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可以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央对西部开发的投入将会更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将会利用资源和政策的优势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西部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后发优势”.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表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差。调研中发现,四川、青海等“三农”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农业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壁垒明显存在,影响农村稳定因素不少。从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体看来,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呈现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二高二低”状态;二是农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多种经营水平低,粮食生产效率低且生态代价大,加工企业品种单一,农业效益与产值偏低;三是西部工业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资源优势明显但开发力度不够,开采效率低,开采成本高;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旅游资源粗放经营。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建设和管理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和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骨干型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进程,如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只有一条铁路和两条干线公路穿过,盆地内各个资源开发点只有便道相连,铁路上下行运量严重不平衡、运力紧张;二是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水、电、路、通信等基础条件差,许多偏远的农村牧区至今还未通电、通路、人畜饮水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三是投资和运行体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化改革滞后,项目运营体制企业化程度不高,配套政策不完善。
第三,城市化进程缓慢,新农村建设遇到瓶颈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西部欠发达省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功能单一,城市体系不完整,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明显滞后。城镇的经济、人口集聚功能不强,尤其是城市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第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存在差距,但在西部各欠发达地区之间,甚至是各省内部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四川为例,成都平原、川南和攀枝花市等省内较发达地区,面积占全省10%,人口占1/3,而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却占全省的60%。青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宁、海西,西宁、海西的人均GDP、财政收入等指标远高于其他地区。西部还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资源分布不合理等问题,表现为社会事业投入比例低,历史欠账多,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
(三)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西部发展的主要矛盾
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区域发展中必须依赖资源发展型战略。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实施跨越式发展时,往往采取一种“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发展“资源高耗型”产业,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过度开发资源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影响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还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生存发展还是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十一五”规划首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的区域经济功能定位,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许多地方被列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国家还从区域经济功能上把许多地区列为生态建设重点区域,禁止发展大工业。但限制和禁止发展会使当地经济发展得不到稳定的经济来源,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这些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广大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仅靠生态建设难以得到提高,很难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如何处理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西部多数省区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