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赤潮毒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赤潮毒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华声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8-31

    华声报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颜天研究员等承担的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有害赤潮的毒性监测和危害评价技术研究”日前通过有关鉴定,标志着中国有害赤潮的毒性监测和危害评价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科学时报报道,“有害赤潮的毒性监测和危害评价技术研究”根据赤潮危害的不同形式和途径,选取几种在中国特别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物,建立系统的标准毒性测试方法,针对毒素对相关酶、细胞的致毒机制,建立快速灵敏的毒性监测指标,并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山东海域常见的有害有毒藻——PSP产毒藻亚历山大藻、赤潮异弯藻等进行了毒性研究和现场样品毒性评价。快速灵敏的毒性监测指标建立和方法应用为科学评价有害赤潮毒素和中国赤潮毒素监测标准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一是在国内外率先发展了黑褐新糠虾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标准实验方法,并首次利用该种生物建立了测试方法,进行了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毒性评价;二是在中国率先建立并应用轮虫种群增殖率、个体繁殖力和摄食率为指标的赤潮毒性实验方法,应用该方法系统评价了两种典型赤潮藻——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三是在国内外首次应用扇贝胚胎和幼体为实验对象进行赤潮藻毒性研究,并发展了毒性测试方法,应用该方法系统评价了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四是在国内外首次以鲈鱼幼鱼为实验材料,初步建立了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了亚历山大藻的毒性研究;五是首次将小白鼠毒性AOAC测试方法应用到现场赤潮水体毒性和织纹螺中毒事件分析;六是在国内率先建立腹泻性贝毒DSP的酶活性抑制测试方法;七是首次发现海洋养殖生物如扇贝的胚胎和幼体阶段对一些有毒有害藻非常敏感,从而提出在扇贝养殖育苗阶段的换水能尽可能切断赤潮的影响,以避免或减轻损失;八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对现场赤潮进行毒性评价的观点,并建议在中国的赤潮研究、监视监测中,应将赤潮发生现场的毒性监测结果(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作为重要的数据列入赤潮的有关报告中。
    
    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上述成果对于赤潮毒性的生物监测,评价赤潮对海洋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健康和海产食品的安全均具有重要价值,建议项目组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提出赤潮毒素监测的标准方法。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资讯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