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资讯正文 | ![]() ![]() |
|
||||||||
内蒙古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取得新突破 | ||||||||
作者:董哲仁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7 | ||||||||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6日电 内蒙古的科学家日前宣布: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内蒙古半干旱区的林业治沙开始进入一个乔灌草复层结构、多树种带状混交、显著提高生态效益的“行带式”时代。土地沙漠化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内蒙古有宜林地1000多万公顷,其中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因此,急需一大批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技术。传统的防沙治沙造林密度大,且采用随机点种式或网格式造林,由于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造林成活后,长势不良,形成常见的“小老头树”,不能成材,经济效益差。 由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杨文斌副院长带领的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项目组,先后在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定位、半定位研究,收集约9000万个数据,对区内主要造林树种的水分和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系统解构了“行带式”造林模式的水分利用、防风固沙、生物生产力和混交等方面的原理,提出了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经济水阈”和“生命水阈”的概念。 项目组在自治区林业厅支持下,已在全区推广2000万亩。实践证明,与同密度的固沙林相比,“行带式”人工林在保水和防风固沙方面,都有极好的效果。而且,项目区产业体系每年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有600多万元。 项目组还结合不同地区的条件,研究提出了不同区域的沙地生态林业体系模式,为各地进行沙地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目前,在乌审旗、正蓝旗和敖汉旗3个典型示范区,生态环境已开始向良性发展,相应的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几年来,总计增加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内蒙古提出实施“生态立区” 12只灰鹤嬉戏内蒙古阿拉善右 内蒙古通过完善环境影响评价 内蒙古启动“保护母亲河行动 中科院与内蒙古联袂在边疆沙 人民热线:内蒙古九峰山,挖 浑善达克沙地540万亩防沙治沙 北京将在2008年前完成五大风 内蒙古高校环保社团 打造绿色 136个自然保护区构筑内蒙古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