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之晨。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题记
江西人有一份责任。
2007年的春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我省视察时强调:“像江西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好。”
江西人有一个梦想。
“几十年以后,再回头来看江西,工业化实现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当我们走在这片红色神奇的大地上的时候,看到的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每每讲到绿色生态,省委书记孟建柱都要对全省领导干部深情寄语。
江西人有一种情怀。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的最大责任。”在许多场合,省长吴新雄都着重强调这一理念。
江西人有一份执著。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新世纪以来,我省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由2000年的全国第8位上升为2005年的全国第4位。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取得的喜人成果,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今日赣鄱大地,有一种景色是如此沁人心脾: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天天空气清新、处处鸟语花香……生态环境显现出了新的魅力和活力。
今日赣鄱大地,有一种理念是如此深入人心:在保护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共为,又好又快发展奏出了新的乐章。
[背景回放]
关键词语: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经济发展得越快,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可能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建设则又可能缺乏生机。怎样才能改变通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种“鱼与熊掌”的关系?
在江西,曾经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森林覆盖率高达59.7%,居全国第二位;8条主要河流中,1至3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5%;11个设区市中,有9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是,经济总量偏小,处于欠发达省份的地位;迎头赶上需提速;工业经济底子薄……
加快发展,实现江西崛起,成了全省人民的共同心声;保护环境,呵护绿色生态,成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期待。
在保护环境中如何实现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出发,先后鲜明地提出,江西绝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套路,要在加快发展中做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宁愿GDP少增长两个点,也不要引进严重污染的项目”;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之路,才是江西的崛起之路。
[路径选择]
关键词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路径一:实行“三个坚决不搞”(坚决不搞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项目),“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宁愿GDP少增长两个点,也不要引进严重污染的项目”……
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抚州规定木竹加工企业要造林;既壮大陶瓷业又不污染环境,景德镇果断拆除烧煤隧道窑;既消除安全隐患又优化环境,萍乡坚决关闭整顿小煤矿;既吸引游客又呵护生态,井冈山将党政机关办公场所迁至山下;既壮大园区又珍惜耕地,横峰将工业园区建在山坡上……
据了解,各地近年来“请”走有损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的企业近2000家,否决此类大型项目100多个,拒绝拟用于此类项目建设的外来资金30多亿元。
路径二: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省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对各级领导实行环境质量一票否决制。
在一票否决制的“高压线”下,南昌市强调,全市要统一思想,用过硬的措施,确保今后在水源保护区不新增污染源,保证南昌天常蓝、水常绿,造福人民;赣州市要求,坚决不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哪怕是少收几百万元或是几千万元税收,经济发展慢一点,也在所不惜;资溪县提出,把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作为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率先在全省实施“领导干部生态保护责任审计制”。据统计,仅2005年,在全省审批的2488个建设项目中,就有136个项目在环保这一关上被否决,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路径三: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加紧实施生态旅游,全面实施绿化美化。
在工业领域,我省建立了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并已成立GDP能耗核算和考核领导小组,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农业领域,“猪—沼—果”生态发展模式在农村广泛推广,在加大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力度的同时,加快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
在旅游领域,全省各地依托山水风光优势,更加注重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更加注重打造“绿色家园”品牌,着力使生态旅游成为江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林业领域,在扎实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的同时,全面实施国土绿化工作,加大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加快林业“三防”体系建设。
[亮点聚焦]
关键词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进
亮点一: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以2005年为例,全省万元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94个工业园区节约土地6万亩,“猪—沼—果”工程保护林地500万亩。
看,我国铜工业的“领头羊”江铜集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废气、废水、废渣中做文章,在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的同时,循环经济年增经济效益30亿元。
亮点二:让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
在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中,我省始终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排污口5·31零点行动”、治理大气污染、新建污水处理厂等举措,大大提高了饮用水和空气质量。目前,全省8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1至3类水质比例为85%,比去年同期提高9.5%;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去年同期下降0.19%。
看,“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演绎出了旅游收入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大戏。近年来,婺源旅游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山川依旧秀美,天空依旧湛蓝,空气依旧清新。
亮点三:绿色生态江西成为一大名片
近年来,我省造林面积连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生态基础更加牢靠;有机食品数量稳居全国首位,绿色食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山江湖工程在治山、治土、治水三个方面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个“山水美、生态优、环境好”的江西正呈现在我们面前,绿色生态江西正成为我省靓丽的名片。
看,鄱阳湖这盆江西、中国乃至世界的“清水”,通过综合保护和治理,已成为我国目前生态环境最好的湖泊之一。
[前景展望]
关键词语:做到“七个不准”,实施“十项行动”
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西的最大财富将如何保护?在最近召开的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作会议上,我省鲜明地提出,今后将切实做到“七个不准”:在江河水源源头核心保护区,不准开办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在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不准有任何污水排污口;在城市主要生活区,不准有排放有害气体、废水的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和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不准有有碍景观的项目和建筑;在矿山开采区,不准乱开乱采,影响山体景观;在任何林区,不准砍伐阔叶林;切实保护好鄱阳湖等“一湖清水”,不准随意向湖区排放污水……
与此同时,我省正式启动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十大工程”和“七项专项行动”。
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功在当代、泽及子孙,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全省上下必须横下一条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决贯彻实施;必须持之以恒,作为一场持久战来打,不达目的不罢休;必须上下同心,形成合力,不懈奋斗,使江西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制。”在今年召开的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作会议上,我们感受到了省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坚定决心。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山水最美、生态最优、环境最好’的省份。”我们坚信,4300万赣鄱儿女的绿色情怀,绝不会仅是一个梦想,定能在红土地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桂榕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