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挑战
在绿色和平的宣传册上,个人电脑上那个著名的“Intel inside”标志,被换成了“Toxics inside”,意思是内含有毒物质。
像绿色和平这样的民间组织正在发起一轮绿色挑战浪潮,他们认为:真正的创新是设计出不会给环境与人类造成长期恶劣影响的产品,如果电子产业真的是“创新”的话,那他们应立即停止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
要想让电子产品变“绿”,在绿色和平组织看来,最大的责任是公司,他们有能力改变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做些选择进行推动,而政府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政策和标准。
但是,在这场“绿色”浪潮中,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并非绿色和平这种非政府组织,而是消费者,借助互联网,消费者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比如,绿色和平开始利用消费者的力量施压电子企业,绿色和平不仅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购买”,而且鼓励那些消费者打电话给那些没有提供电子废物回收的电子企业。事实上,“绿色”正在成为一个杀伤力巨大的品牌因素。崔喜晶说,“电子产品竞争激烈,电子企业很担心他们的排名。”
对于中国最“绿”电子企业联想,崔喜晶也指出,联想仍未推出不含溴化阻燃剂或聚氯乙烯的产品,这将对其排名产生不利影响。她说,“我最担心执行方面的事情,政策很好,如果执行不了,那也是真正的问题,重要的是,让联想成为真正的绿色电子企业。”
对此,陈绍鹏则表示,“我们力争做到领先,但是也要考虑产业的现实可行性,你要知道做到这件事情不是联想本身单独做的,要推动产业链所有的合作伙伴来做。现在产业链上的企业太多了,对于一些有相当技术难度的危害物质方面的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联想把RoHS做完之后,将来在溴化阻燃剂或聚氯乙烯等方面都有时间表了,但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推进,我们不能随便夸口我们很快就能做完。因为对企业而言,一方面是你的战略和态度,另外一方面是执行,这两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对联想而言,绿色变革刚刚开始,要想成为真正的“绿色”企业,仍有不少难题和挑战。
在陈绍鹏看来,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让整个产业链拥有绿色创新意识,在研发上做的更好,拥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绿色创新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全产业链的行为,要求企业必须把它当成一个使命或者战略,真正的去推进和落实。”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在商业和绿色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陈绍鹏说,联想的的目标是要成为“绿色”领先的公司,但是领先并不是说以极大的代价和成本去做,“联想毕竟是一个企业,必须还要考虑到在经济和商业上是可行的,不能说企业以环保作为唯一的目标和宗旨。”陈认为,企业在做绿色创新上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低成本地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很关键。联想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是,在世界上去跟踪和了解最先进的环保要求和环保标准,率先在企业里面去实践。“绿色环保实际上是有很深的专业,联想不是一个专门研究环保的公司,我们会把握这样一个策略和方向,在商业上是可行并且可以操作的。同时,这种行为在社区和生态环境里面得到综合性的回报和回馈,因为你是最讲责任感的企业,其他的企业也非常乐意跟这样的企业去合作。所以,这种回报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回报,可能是一个综合和全面的回报。”
第三,需要一些政府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的配合。陈绍鹏说,“比如说有更严格的环保方面的法律,这样厂商才能更容易的实施一件事情。你没有更严格的法律,到位的执法,有些事情企业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它甚至需要客户去配合,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去改善。”
“绿色”正在使全球PC业的游戏规则发生变化。一方面,以绿色为标志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正在成为新的标准。另一方面,绿色购买也在改变着PC业态。绿色和平组织在它发放的宣传单上,正在大力鼓励绿色购买,他们甚至列出了一个“已有‘无毒化’计划的品牌”,比如三星、索尼、诺基亚、联想等。
在曲晓东看来,联想变“绿”的背后,首先是经营范围的改变,引发了游戏规则的改变。绿色环保肯定是一个趋势,中国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都在进行国际化,绿色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价格、质量上都吃过亏,现在要补上环保这一课。这是一个隐患,风险巨高无比。”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