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循环水务 见证治水大跨越
Eedu.org.cn 作者:周振勇等    资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5
 

  模式大跨越

  建设宜居环境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依山傍水,择地而居。因为有了水,居所似乎就有了灵气,有了美感。如今,北京市内150公里的河道依然被赋予了这样的功能。

  开挖转河,恢复历史河道,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拆除水泥护砌,恢复土石天然河床、恢复水生物多样性,河道培植芦苇、蒲草、荷花等60多种水生植物,赋予转河以自然的美。

  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生态系统的载体,让河道不仅成为生态的,还要以一个个景点串成一道道靓丽的自然风景线,穿行于街巷之中,以适应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享受自然的需求。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做河流生态代言人,既是北京水务的基本职责,也是水务工作的制高点。近几年,北京水务按照生态治河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实践。

  北京城区每年产生8亿立方米的污水,要通过河道排放,这是水体发臭变浑的根本原因。尽管近几年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加快,截至目前仍然有近3.4亿立方米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按照北京水务工作的时间表,2008年前,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城中心区河道水质达到Ⅲ类,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任务相当艰巨。

  坚持按生态标准治理河道。蜿蜒于北部城区的转河是生态治河的典范,在宜弯则弯、宜宽则宽、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河道内,种植了100余种水生植物,滨河地区成为景观近人、环境宜人的亲水空间。沿河道建造了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叠石水景、滨水游廊、亲水家园、绿色航道六大景区,40个景点,让人悠闲地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

  8月20日开工的北环水系将继续按照生态的理念进行治理。河底的水泥衬砌将被去除一半,河岸进行坡化改造,河中种上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恢复河道动植物的多样性,再现人水和谐的自然景观。

  去年开工的凉水河治理工程除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以外,将采取人工、自然、生物等手段,形成三道生态治理系统:第一道系统,建成河道天然自我净化系统。整个河道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坑有窝儿、有缓有急,产生天然瀑气,使水质得到净化。第二道系统,建成植物天然净化系统。通过种植芦苇、香蒲、水草、荷花等适宜北方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第三道系统,建成水生动物天然净化系统。引入适宜水中生长的田螺、河蚌、鱼虾等,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河道两侧建设供市民休闲的景点和微地形,使凉水河逐渐改变面貌,既是生态的又是景观的。

  由于北京水资源紧缺,不可能用大量的清水满足城市景观需要,但又要保持良好的河湖水环境,北京水务科研人员运用一系列生物、物理措施保持水质,抑制水华的发生。在永定河引水渠、南护城河、昆玉河等河道采用景观生态浮床种植美人蕉,插种水葫芦,安装生物栅,养鱼除草等生物措施;在什刹海、后海安装收藻设备;在北展后湖、西海、后海等水域投放鱼苗,降低藻细胞密度,抑制藻类生长、繁殖等,近几年有效防止了内城河湖大面积爆发水华。

  拦蓄雨洪为河道补充水源。城市河湖利用汛期在确保迎汛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水流调度,拦蓄雨洪为内城河湖补水,使雨洪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去年城市河湖共拦蓄雨洪312万立方米,既减轻了水库为河道补水的压力,又改善了河道湖泊水环境,有效抑制了水华现象的发生。今年汛期,城市河湖管理部门抓住城区6次降压机会,科学调度,拦蓄雨洪515万立方米,改善城市河湖水环境。

  2006年是北京持续干旱的第八个年头,这一年北京降雨448毫米,比正常年份少降100毫米,加之每年新增30万人口,饮用水需求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引发工业用水增幅加快,然而,2006年是北京水务发展又好又快的一年。

  这一年,建设清河小流域1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100个村庄污水、垃圾实现集中处理,80个村成功实现水循环,密云水库蓄水稳定增加,四年首次回升到11亿立方;改造城区老旧管线340公里,管网事故率比上年下降5%;农村年内建成362处单村、9处联村、28处乡镇水厂,又有32万农民饮水达标,全市已有216万农民实现安全饮水,首次占到农民总数的65%;城市污水处理提前达到奥运标准,完成“南水北调”年度任务……

  机制大跨越

  创新管理体制

  无论是集雨工程效能的充分发挥,山区水源成功涵养,地下水源的得力保护,亦或河道城市景观功能充分彰显,在过去的2006年,北京市水务局工作的点点滴滴,无不闪耀出自主创新的火花。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体制创新是北京市水务工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长期以来,北京水资源管理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管水的不供水,供水的不治污”。为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2004年5月,北京市成立水务局,统筹全市水资源保护、管理、节约、利用,统一水源、输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以及再生水利用的全过程管理。

  北京水务局的成立,结束了“多龙”管水的体制,实现全市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目前,全市18个区县全部组建有水务局,下设107个水务站,承担着全市水源保护、供水、节水、治污、防汛、河道管理的一条龙管理职责。市、区县、流域四级水务管理体制的理顺,强化了依法行政、检查监督、服务协调等行政管理职能,为优化配置水资源、改善城乡水环境提供了体制保障。

  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北京市水务局通过理顺水务管理体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而人水和谐的局面,更加坚定了水务管理者转变治水思路,完善循环水务管理目标,实现科学治水的新跨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北京的“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北京市水务工作者们充满信心!

上一页  [1] [2]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