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李菁
10月11日—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在生态文明论坛会上举行了国家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颁牌仪式,深圳市大鹏新区位列其中,成为此次深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辖区。
此次授牌,是大鹏新区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中国天然氧吧后的又一个“国字号”招牌。
大鹏新区生态禀赋优良,多年来砥砺奋进的“创绿”征途,取得又一阶段性重要成果。
向“绿”而生,生态“颜值”持续走高
漫步大鹏海湾,海风徐来,远处百鸟振翅,近处浪花拍岸,目之所及,满山苍翠,一海碧波,别是一番好风景。
大鹏新区坐拥特区最优生态资源,是深圳市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其陆域面积29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8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7.58%,野生植物种类占全市70%、全省26%。大鹏湾、大亚湾三面碧海环绕,七娘山、排牙山、笔架山三山横亘延绵,碧海与蓝天交相辉映,绿树与鲜花竞相争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基石。
十余年来,大鹏新区从“生态立区”走向“生态立区、经济强区”并重,始终绷紧“生态优先”这根弦,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保护生态禀赋,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率先垂范,让新区生态环境质量优中更优。
其中,在“十三五”期间,大鹏新区累计投入53亿元,占GDP比例3.18%,全方位开展绿水青山保护行动。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顺利收官,累计建成污水管网300公里,污水收集处理率由建区之初的不足10%提升至98.5%;以铁腕手段淘汰220家低端落后企业,占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70%,主动放弃“污染”的GDP。
截至目前,大鹏新区河流年平均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90%达到Ⅲ类以上,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100%达标,大鹏湾作为三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一向全国推介;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定保持在90%以上,PM2.5由2015年的26微克/立方米降至17.3微克/立方米,连续五年优于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成功创建经济发达地区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在全省实现“六连冠”,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连续5年保持优等水平,城市GEP连续5年实现高位发展。
“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为大鹏新区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以下简称“大鹏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固本强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持续优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亮丽的生态基底不仅需要强而有力的具体措施进行守护,更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
作为深圳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地区,大鹏新区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牛鼻子”,突出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搭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体系,为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硬的“制度外壳”。
早在2014年,大鹏新区就牵头编制《深圳市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020年)》,这是深圳市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的区级改革方案,实施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先导性、实验性的改革举措。并以此为统领,形成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制度体系,包括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体系,率先推出首张“编实”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首个湾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开展生态审计制度、制定首个自然资源资产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等。
其中,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出现,为大鹏新区实践“两山”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将林地、城市绿地、湿地、饮用水、景观水、近岸海域、沙滩、洁净大气、珍稀濒危物种、古树名木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列入核算指标,并确定核算基准、核算因子和核算方法。这一经验得到广东省统计局的高度认可,并将相关经验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
大鹏新区还根据自身定位,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成为全市唯一不考核GDP的区域,并创新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纳入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作为衡量新区发展成效的标尺。
同时,新区牵头编制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为全市乃至全国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提供了试点经验。
协同增效,生态经济稳定向好
生态环境有保障,制度建设有落实,大鹏新区蹄疾而步稳,又瞄准生态经济前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大鹏新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良好的生态资源让大鹏新区有了颇具山海特色的生态产业链基础,为探索走出一条积极践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实现由“生态优”向“山海生态+”高端绿色产业发展的“两山”转化蜕变之路提供强力支持,涌现出多项典型“两山”转化案例,涉及生态旅游、生态康养、海洋经济、绿色低碳等方面。
其中,在生态旅游方面,大鹏新区打造滨海生态景观资源转化的较场尾民宿业模式,充分利用较场尾的滨海景观资源、海水资源、阳光资源和沙滩资源,引进国际知名认证机构SGS制定民宿“大鹏标准”,牵头制定深圳地方标准《民宿服务规范》,同时投入1.5亿元完善污水管网、电力设备、服务中心等市政公共设施,实施“景村贯通”工程。多项措施整治,不仅让较场尾成为深圳市热门的网红打卡点,还荣获全省唯一“2020中国最佳民宿宿集”。当前,较场尾片区聚集民宿340余家,年接待游客最高达424.22万人(次),旅游收入逾16亿元,增长220%,成为生态价值向旅游产品价值转化的典范。
打造山海资源向生命健康产业价值转化的坝光国际生物谷生命健康模式也是大鹏新区生态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依托自然本底条件,构建食品、生物健康、养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投资214.2亿元推进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高标准推进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建设,建成目前全球最大的综合基因库暨国内首个国家基因库,成为大鹏新区“两山”转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此外,自然海湾资源向文化产业价值转化的玫瑰海岸荒废滩涂开发模式,实现了自然海湾资源与婚庆文化产业的有效整合,助力大鹏新区汇集500余家高端影楼及婚庆企业,年接待15万对婚庆来客,当地集体收入每年超过300万元,同时还解决了近100名本地居民就业问题。
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51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32万元,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绿色发展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模式创新,EOD成发展主战略
依山傍海,秋色盎然,山间雾气氤氲,坝光片区一片诗情画意。在这片同时拥有珍稀湿地生态资源以及高新技术的土壤上,大鹏新区推出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以项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增长为标准,优化“两山”转化模式。
据介绍,EOD模式制度体系包括“一个规定、一个指南、一个项目库、一个服务、一个程序”,其中,《大鹏新区EOD模式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是统筹大鹏新区EOD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项目指南作为评判建设项目的技术准入标准;项目库全面厘清各EOD模式项目的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政府扶持服务主要为EOD项目提供一系列咨询服务和评估;工作程序是指连接管理、评估、服务和监管等各项工作的相关历程规定。
“我们还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成果运用到开发项目的EOD模式技术评估中,核算开发项目实施前后区域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大鹏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补充说,通过评估开发项目实施前后GEP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量化评价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贡献情况,客观反映开发项目的绿色化程度。
同时,对所有入库EOD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系统性的动态管理服务,并将EOD模式推动工作纳入新区相关单位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任务中,强化各单位履责,确保EOD项目在政策咨询、业务办理、资金筹措等方面获得最系统、最优质的营商环境。
目前,大鹏新区正以金沙湾国际乐园项目为试点,统筹山林、沙滩和海域资源开发,按照EOD模式下GEP与GDP同步提升的目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最优路径。
如今,大鹏新区努力在改革、创新和发展等方面交上了优异的答卷,在新时代的绿色画卷上书写了崭新篇章。
大鹏新区“两山”
转化典型案例
●案例1:探索形成“大鹏所城”文化遗产生态开发模式
大鹏新区在民宿规范优化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大鹏所城、较场尾民宿小镇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大鹏所城旅游区升级改造,在文态内核、形态风貌、业态布局、旅游生态等方面深度融合,聚焦“文态、形态、业态、生态”四态合一总体提升,通过与知名品牌合作,打造海防军事博物馆、城隍庙非遗基地、海防文化体验馆、文创中心、花街花巷等项目,塑造“山城海”景观通廊和开放空间,呈现“海防古城,世外小镇”总体风貌。创造出集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岸特色空间,突出滨海生态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滨海生态文化休闲体验区。
●案例2:做强首个滨海LOFT艺术园区——艺象iDTOWN
艺象iDTOWN国际艺术区脱胎于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工业建筑遗产之上,将环山临海的原生态自然禀赋与艺术区设计理念相融合,营造具有滨海LOFT式体验感的艺术区风格,“艺象iDTOWN”作为国内首个滨海生态艺术区,为深港两地、海外艺术家、设计师、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传播平台和休闲胜地。以创意设计和国际艺术交流等复合功能为特色的满京华艺象iDTOWN国际艺术区,逐步带动形成大鹏文化创意产业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案例3:实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发展高端滨海休闲旅游
2018年,遭受超强台风“山竹”正面重创后,大鹏新区创新以台风记忆为主题打造了一条总面积16.6公顷的滨海休闲带,融入场景建设一条贯穿沙滩的生态道路与台风互动花园,打造以西涌沙滩资源为脊,以西贡河、淡水涌和南门河涌为脉络,集合西部古村酒店组团、中部旅游服务组团、东部高端会议组团的“一脊三脉三组团多点”高端旅游结构,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将西涌片区打造为别具一格的世界级山海田园型度假胜地。2020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游客人数仍超过80万人。
●案例4:导入生命健康要素,发展大健康产业模式
在长寿时代、健康时代的大背景下,大鹏新区不断提升优质生态环境,利用区域具有富饶的山、海、林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自然资源特色和高浓度的负氧离子洁净空气,深入基因层面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推动首个国家基因库落地,引领生命信息产业发展,同时建设了生物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国际生物谷,打造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地。
●案例5:打造生命科学小城,建设生物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生命科学产业园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由原葵涌奔康工业区升级改造而成。园区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5万平方米。其定位为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的先导区及孵化器,重点吸引生命、生物、健康、医疗等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和机构入园,拟建设成为以技术服务和公共服务为核心,集企业总部办公和企业研发孵化为一体的生物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园区的建设将有效推动国家基因库数据资源、基因资源应用,在生命科学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同时也为下一步坝光片区的开发建设培育和贮存部分优质产业项目。经整体改造升级,已全面完成园区综合整治改造并进行招商,目前共入驻近70家生物医药类企业及科研机构。
●案例6:发挥海湾资源优势,海洋资源开发形成特色产业
大鹏半岛岸线地质稳定、浪潮较小、水深适中,结合优良的海湾自然条件,大鹏搬到适度缩减渔业用海功能海域,鼓励发展海上休闲活动。发挥海湾资源优势,举办各类游艇会,包括大鹏游艇会、浪骑游艇会等。2007年开始,每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杯帆船赛”已成为一场集竞技、商业、文化、艺术、公益为一体的海洋嘉年华盛会。大鹏新区依托“中国杯帆船赛”各类活动平台,积极推广游艇、帆船等海上运动新业态,着力增加海上运动新供给,加强品牌赛事的引进,水上运动产业现已形成1个国际级、3个国家级、1个市级基地和5个水上运动俱乐部的产业集群。
●案例7:打造绿色能源重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发展
依托滨海资源优势,大鹏新区建有大亚湾、岭澳核电和LNG储备等能源产业体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重要一环,为深圳市提供50%以上的电力、约70%的天然气,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