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漓水之源 漓江巨变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漓水之源 漓江巨变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郑斌  黄…    资讯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8

青山秀水的漓江。  记者  唐艳兰 摄

    本报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东经110.27度,北纬25.54度。

    海拔1860米处,猫儿山的八角田,一片古老的沼泽,就是漓江的源头。

    从这里孕育的一滴滴水,数万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她们的凝聚,形成蛛网般的细流,再汇聚成湍湍溪涧,奔流出深山,流淌出一条举世瞩目的漓江。

    沼泽附近,一株株有“活化石”之称的铁杉,见证着自冰川世纪以来,漓江源头所经历的亿万年沧桑。

    沼泽中心,一块写着“漓江源”三个大字的石碑,则见证了21年前漓江子民对“母亲河”源头的第一次发现。

    21年,弹指瞬间,石碑上甚至没来得及留下岁月的刻痕。

    21年,漓水巨变。往下227公里的漓江两岸,气象万千,沧海桑田。

    这条叫潘家河的溪流,和21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她每时每刻都与一个城市、与这个城市数百万人口休戚相关、生息相连


    潘家寨,最靠近漓江源头的一个村庄。

    2007年6月6日清晨6点,住在村头第一家的银四英老人像平常一样,从门前的溪流中提来一桶水,舀起一瓢倒进锅里,开始生火做早饭。

    21年来,银四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于享受漓江源头第一瓢水的滋润。

    在银四英眼里,她门前这条叫潘家河的溪流,和21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她也不知道,这条溪流,每时每刻都与一个城市、与这个城市数百万人口休戚相关、生息相连。

    1986年,桂林市人口100余万,到2006年末,5个城区12个县构建的大桂林,总人口达到499万人,其中超过200万的人口,直接依赖着漓江生存。

    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不到18个亿,到2006年末,这个数字已突破了600个亿,成几何级数地翻了30多倍。

    发展需要的用水量,80%取自漓江。

    这,仅仅是漓江今天的承载之重。

    未来,"再造一个新桂林"的蓝图已经绘就,城市的建设和拓展都需要"母亲河"迸发出更大的潜力,也让她的儿女感受到越来越大的责任和压力。

    于是,桂林人开始确定一条向西发展的新路线图,决定跳出漓江带,在远离漓江的西部地域实施再造工程。

    新桂林的建设,将使桂林有更大的城市空间来承载旅游业"整合包装,提升优化"的需求,也将大大缓解漓江的压力。

    向西,一个在发展中保护漓江、建设漓江的科学决策。

    那时的漓江,是山里人把竹子运出深山的唯一通道。

    猫儿山脚下,70岁的山民周李发日子过得悠闲自在,他坐在河边一块巨石上,惬意地守望着对面山上属于他的那数十亩竹山。

    那些被漓江源头的水滋润得青翠苍劲的毛竹,不仅让周李发在老年体验了一辈子从未有过的富裕,也让他几乎能确定,他的儿孙,也能继续享受毛竹带来的富足。

    年轻的时候,周里发也喜欢坐在河边,听远处江面上传来的号子声。

    那时的漓江,是山里人把竹子运出深山的唯一通道,每到放排季节,排工们撑着竹排闯过漓江上一个个险滩,高亢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在江上留下多少豪气、多少苍凉、多少憧憬、多少忧伤……

    很多年过去,漓江上这种人与自然抗争的情景,仍深深停留在周里发、停留在很多人的脑海里。

    现在,周里发的毛竹都用四轮农用车运到山外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游很多河段,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水浅得已不足以让竹排通过,还因为,漓江边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有了更多的选择。

    漓江两岸,数以千计的公路连通了每一户人家。

    跨越漓江,北接湖南的桂黄一级公路和南接柳州、南宁、北海的高速公路成为桂林与外界联系的动脉。筹建中的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改写漓江曾经作为联系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黄金水道的历史。

    漓江西岸,纵贯着湘桂铁路,北接京广线,南接黔桂、枝柳动脉,直达国内主要城市。漓江上空,每天97个飞机航班的起落,一年为桂林迎来送往数百万旅客。

    21年前,桂林还只是“东西一座桥、南北一条街”的格局,桂林人曾在1987年立下宏愿,要争取在2000年前实现"四桥跨漓江"的构想。事实上,这个构想的实现,却整整提前了10年:解放桥被重修,新建了虞山桥、漓江雉山桥、净瓶山大桥,奇迹使漓江两岸处处是通途。

    2007年,新的南洲大桥即将开通,“五桥跨漓江”将成为漓江上最美的彩虹。

    漓江是桂林的精,桂林的魂。

     来自漓江这21年的表情,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在其中生活的影子,并感觉到今天的生活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离开了漓江水,便没法做文章的桂林旅游。

    65岁的黄香林,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成为漓江上最年轻的船长,从木质机动船到豪华钢质游轮,在江上摸爬滚打了40多年,黄香林目睹了漓江上游船的所有变化。

    漓江旅游的雏形出现在1973年开放初期,那时江上仅有5艘木船440个客位,1979年才开始有钢质旅游客轮,1984年发展到74艘,1987年118艘……

    1985年,桂林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余万人、旅游收入1.2亿元。第二年,桂林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漓江上最完善的一个旅游专用码头——竹江码头投入使用,从这时起,漓江带着桂林的旅游经济起飞。

    今天,漓江上的旅游船已接近300艘,年运送游客能力已超过500万人次。2006年末,全市共接待游客1337万人、旅游总收入68亿元。

    数字巨变背后,是漓江势不可挡的魅力。

    漓江载着桂林旅游这艘大船,稳步前行。

    今天的桂林旅游,已经创造了无穷的变化。千变万化的同时,却总离不开漓江,离不开水的主题。

    猫儿山脚下,"漓江源头"响亮的名字成为游客蜂拥而至的理由。当地农民从游客兴奋的表情里,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兴办"农家乐"旅游。

    高寨村的潘金生2007年5月1日新开张了一家当地最好的"农家乐",才20多天,他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多名游客。生意兴隆的势头,让潘金生觉得前途光明。在小小的高寨,有十几家这样的"农家乐",而在200多公里的漓江沿岸,则有成千上万家之多。

    漓江是桂林的精、桂林的魂,桂林人也因此把漓江的文章做到极致。

    漓江上游,兴安人依灵渠兴建一条"水街",水,与明清建筑的完美融合,把漓江千年古风复原。

    漓江下游,一个叫"印象刘三姐"的大型山水实景工程,力图演绎人文与山水共存的和谐。

    2003年,"两江四湖"改造工程是桂林城建史上"做活水文章"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全长7300多米的巨大引水工程史无前例地把漓江、桃花江、桂湖、榕湖、杉湖、木龙湖连在了一起,重现了宋明时期环城水系的盛景。

    漓江水在内湖自由流动,使桂林市区内湖面积扩大到40万平方米,水量增加到95万立方米,使四湖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城内湖泊之一,更为桂林赢得"东方威尼斯"的美誉,把桂林装扮得流光溢彩。

    上溯到12000年前,甑皮岩人在漓江边繁衍生殖,生命的轨迹延续了5000年,论证着"有水汇聚的地方就会产生文明"这一亘古不变的生命法则。

    而在之后的数千年里,灵渠把漓江和湘江沟通后所带来的文明,更让漓江以她独有的方式,周而复始地呈现出最新的生命状态,让流域的人们得以繁衍,并对她产生无以复加的依恋。

    巨变,带来漓江两岸沧海桑田的意境。

    最近的21年,漓江两岸所有人都体验了跨越一个世纪的改变,这次跨越,迎来了漓江亿万年历史中最丰富多彩、最令人回味的一个时代。

    漓江的今天,承接着历史的积淀;

    漓江的未来,由现在决定。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桂林启动“走漓江”大型公益
    桂林市“保护母亲河——漓江
    桂林治水保护漓江母亲河
    是谁累坏了桂林漓江 漓江缺水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