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广受赞誉到门可罗雀 高校环保社团如何出困境 |
作者:孙秀艳 孙…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1 9:21:2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曾有一段时间,高校环保社团在象牙塔里撒播绿色种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了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然而,最近几年,环保社团却门前冷落,在高校的众多社团中被日益边缘化。 今年,一家环保民间组织联合首都各高校发起一场环保公益活动,中国农业大学绿脉环保协会的张作林却有点发愁——本打算带领社团团员们一起游说各宿舍参与活动,却鲜有志愿者愿意同行。 活动难发起,响应者寥寥,遭遇如此窘境的不仅张作林一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高校环保社团的出路何在?笔者作了一番探访。 高校环保社团曾广受赞誉 如今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况 早在1967年,我国高校已经有了环保社团,如北京师范大学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学社,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环保社团也如雨后春笋。公益的高尚意义和环保的时尚性质,曾使高校环保社团在同学间赢得良好口碑,在社会上广受赞誉。 “我还记得上学时学校环保社团的一期活动,在食堂门口搭了一棵很大的‘筷子树’,当时的情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用一次性筷子了。”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小张说起当年的环保社团,眼睛里流露着亲切和敬意。 清洁校园、倡导绿色、宣讲环保、培养意识,大学的环保社团一直是环保宣教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届届的学生从校园环保社团的活动中受到教育,终身受益。“一次成功的活动,可能造就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大学生,而在未来,他可能成为领导者,影响国家或者地方决策。因此,我们常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骄傲。”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秘书长金鑫说。 高校环保社团的作用还不仅如此。一些环保社团借助专业知识,参与政府性甚至国际性的课题调查研究,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环境组织年度报告》等背后都有高校环保社团的身影,这些报告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充满活力的高校环保社团也曾为自己赢得许多荣誉。2001年,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荣膺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四校环保社团合作完成的通惠河水项目调查,曾获得第三届大学生环保创意设计大赛特别增设的“特别关注奖”;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绿手指”环境保护协会凭借“地沟油”变“香肥皂”的创意,成功晋级“全国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大赛”十强…… 目前,我国高校环保社团已有近3000家。然而,在这样的“繁华”背后,高校环保社团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况。 环保社团影响力在不断下降 活动缺新意、项目缺资金是主要原因 “现在,高校环保社团的数量多了,但整体影响力却在下降。”厦门大学绿野协会红树林项目组负责人王钊华说,“连志愿者都不好招,即使一年级新生有热情,社团的流失率也非常高。”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窘境? “环保社团活动跟不上形势,没啥吸引力。” “与兴趣不契合,又耽误时间,我宁愿参加一些登山活动,既锻炼身体,又开阔眼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