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保卫士”南加 为了记忆中美丽的故乡
作者:朱砂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4 21:57:0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南加和普氏原羚在一起 葛文荣 摄

桑杰和小普氏原羚

父女一起治沙种草

  ◆朱砂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青海湖边有一个南加,他的名字和环保联系在一起。从30岁起,南加为了环保事业倾尽所有,20年间,治理沙地2000亩,让那些遭破坏的草原恢复植被和水源,并救护了十多只普氏原羚和三只藏羚羊。在他的影响下,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团队先后赴青海湖捡拾垃圾和进行垃圾问题的调研,青海湖的垃圾问题被更多人重视。获得了许多环保殊荣的南加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我投身环保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里是我的家。”

  一个人的梦想

  让家乡恢复记忆中的模样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就住在小泊湖湿地边上,那里的景色特别美丽,真的就像世外桃源。”南加说,小泊湖湿地的美丽如今只留存在遥远的记忆里了。后来,当地发展旅游业,任何人只要买了门票就能进入那片湿地。缺少环境保护意识的游客们,离去后留下了满地的酒瓶、食品袋等垃圾。垃圾污染了环境,堵上了泉眼。渐渐地,泉干了,湖小了,湿地一点一点变成荒漠。而今,当被问起为何会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公益事业中,小泊湖湿地的记忆,便成为了南加嘴边最常说起的故事。

  在南加家边上,有一眼泉水,有泉水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湿地。如今,南加的湿地已经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是一个比他老得多的牧民告诉他的。他的湿地里草样丰富,每种草都长势良好。黄头鹡鸰、普通燕鸥、渔鸥等时常光顾。南加每年都会买一大批河柳,种到湿地里,让它们慢慢生长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所有有草原的地方,都在推广“草畜双承包”。辽阔的草场,被一张张铁丝网隔断开来,防止别人家的牲畜跑进自家承包的草场。青海湖边的牧民们除了牛羊没有太多的谋生出路,如何让草场通过牛羊变成越来越多的钱,成了牧民最本能的追求。有的人家,1000亩草场养了三四百只羊。养的羊太多,草场就退化得厉害。草越来越少,越来越单一,沙子越来越多,草场恢复的可能性就小了。

  南加拉起铁丝网后做的事情令他的邻里们不解。他带着老婆孩子开始清理草场上的垃圾。等垃圾清得差不多了,再买来大型的水泵机,给草场浇水。水一寸一寸地浸润着干涸的土地,让它离南加记忆中的模样接近了一点,又接近了一点。

  清走了垃圾,给干涸的土地浇上水,南加要做的是治沙。“我买了最贵的草籽,靠人工刨地翻土埋种,投入8万元,结果草不是被牛羊吃掉,就是直接死掉。”最让南加无奈的是当地人薄弱的生态意识,“总有牧民会把牛羊赶到刚长出草的沙地上,经过踩踏的植物很容易就死了。”种树治沙也进行得很不顺利,“我花钱雇人来种树,但这就是几天的活,不是什么大工程,所以根本雇不到人。那时候,家里的孩子还小,也帮不上什么忙。”边做边摸索的南加后来终于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从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中提取草籽,直接撒在沙地上,再请亲戚将自家的牛羊赶过来,靠牛羊脚力来回翻土,直接将草籽深埋,这样省钱省力,长出的草也不再脆弱。

  南加说:“湿地和草原恢复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尽量控制牲畜的数量,同时,注意减少它们在一片草场待的时间。现在我的羊才90只左右,牛也只留下三四头用来挤奶。它们怎么吃,都不会对我的草场造成破坏。”只是,这样做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南加的家庭收入大大减少。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