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
NGO珠三角“低碳”试验
NGO呼应国际气候谈判
全球十大NGO/NPO简介
武汉NGO,困窘中长大
震区NGO,摇摆在进退之间
NGO在重建中成长
“金蜜蜂•公益汇”…
NGO这一年:在理想与现实…
乐施会廖洪涛:专业能力…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信息台 >> NGO动态 >> 正文
高级搜索
见证环境新闻“热”与“冷”
作者:郄建荣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6 14:25:40 | 【字体:

 

  辩证对待环保NGO

  近来年随着环保NGO的不断发展,由它所产生的新闻也成了有别于其它新闻的一个突出特色,为报道提供了多重视角。

  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字,目前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遍布全国,共近3000个。

  民间环保组织出现以后,环境记者的报道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以关注政府行动为主到更加重视和环境相关的民生话题、百姓维权案件等。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是由高校发起成立的一家民间环保组织,主要工作是替弱势的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无偿法律帮助。他们关注百姓维权,免费为百姓打环境官司。由他们提供法律帮助的环境污染维权案件不仅涉及企业的污染行为,有时还涉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问题。该中心也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支持,由他们帮助维权的许多案件在媒体上都进行过报道,如福建省屏南的化工污染案等。通常,由民间环保组织提供的这类新闻更鲜活、更生动、更能吸引受众眼球。

  与此同时,新闻记者对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的大量报道,也得到了梁从诫和自然之友的关注。从1996年开始连续三年,他们组织对全国70多家媒体环境记者所发稿件的统计调查,并评出“十佳”记者,组织出国考察等。这些活动也进一步调动了记者的报道热情。

  但是,如何把握由民间环保组织提供的新闻线索,如何在写作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则是关键问题。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些线索比较敏感,比如污染受害者的环境维权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不作为问题等。其中,有些可能与事实出入不大,而有些则可能由于当事人掌握情况的片面,再加上理解问题偏激等与事实相去甚远,对此记者如果不全面分析,不深入调查,就有可能被误导。这正是所谓的“双刃剑”效应,值得警惕。

  坐热环保的冷板凳

  “圆明园风波”“环评风暴”“四川沱江污染案件”“甘肃血铅事件”“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在很多记者看来,跑环保太“出活”了,令他们羡慕。

  回顾近20年来从事环境报道的经历,实际上“环保出活”的背后离不开跑环保记者的敏感、热情、努力、认真与职业精神。有一个媒体曾经这样描写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他把环保的冷板凳坐热。”其实,把这句话用跑环保的记者身上也并无不妥。实话说,“环保出活”与很多环保记者的勤奋、不气馁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一些环境新闻不是记者坐等来的,而是他们主动挖掘出来的。

  与其它领域的新闻记者相比,笔者认为,环境新闻更需要记者具备职业精神,尤其在批评性报道中,很多记者为了拿到第一手素材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环境新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必须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意识。正如文章开篇的短新闻《总理记者招待会请柬采用再生纸》,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然而并没有引起与会2000多名记者的更多注意——除了《中国环境报》记者的这篇之外,笔者再没有看到更多报道。

  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它一方面说明,记者的环境嗅觉还不够敏感,需要做更多功课;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新闻单位频繁更换“跑口”记者,导致记者积累不足。做好环境新闻,需要媒体、记者要有把“环境新闻冷板凳”坐热的决心和耐心。(作者是《法制日报》记者)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