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西北有个“绿驼铃”
财务管理不透明 草根NGO…
草根NGO面临公信力危机 …
一个环保NGO的西部生存现…
草根NGO的人才孵化器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研究 >> NGO发展 >> 正文
高级搜索
草根NGO成第三方监督力量
作者:周一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5 23:27:25 | 【字体:

    2009年10月,赵中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09年度“环保英雄”。《时代》如此评价赵中:“他是污染的监督者,他号召环保志愿者在甘肃各地寻找把垃圾和有毒物质倒进河川的工厂,公布在“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并引起跨国企业注意。”


  图为“绿驼铃”绘制的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份“绿地图”,地图上标有污染企业的排污口。 “绿驼铃”供图


  ◆周一妍

  2009年10月,甘肃省第一家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环保NGO)“绿驼铃”的负责人赵中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环保英雄”,同时入选的有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好莱坞明星卡梅隆·迪亚兹等。
  《时代》这样评价他:“他是污染的监督者,他号召环保志愿者在甘肃省各地寻找把垃圾和有毒物质倒进黄河的工厂,公布在独立经营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并引起跨国企业注意。”谈及获奖,赵中表示:“可能是我足够幸运吧。我不是环保斗士,也别把我描绘成‘悲情英雄’,我只是一个贪玩的孩子。”
  从喜欢户外运动到爱上环保事业
  《时代》杂志中写到:“中国西北的甘肃省是一块美丽而又粗糙的土地,也是一块脆弱的土地。这里的水源供给常因农业工业的过度使用而枯竭,当地粗放的经济发展政策并不能阻止某些企业的污染。但是一个人正在帮助甘肃学会尊重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他就是27岁的赵中。”
  2004年11月,赵中和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环保NGO“绿驼铃”。当时,赵中只有22岁,他的本职工作是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
  “说实话,当初参与环保的目的并不单纯。我喜欢户外运动,当时总是定期组织当地的高校志愿者参加登山、观鸟、植树活动,我觉得挺开心。后来开始真的喜欢上了环保。”赵中回忆说。
  成立之初,“绿驼铃”采取了与大学生志愿者合作的模式。也因此,“绿驼铃”的成员很不稳定,最短的只工作一天,大多数志愿者也仅坚持三五个月。最初一起创立“绿驼铃”的志同道合者都选择了离开,坚持下来的只有赵中一个。最少的时候,这个团队只有赵中一个“光杆司令”。
  那时,赵中经常组织当地大学生考察黄河污染情况,撰写调查报告。2006年,“绿驼铃”号召全国大学生环保组织利用暑假到甘肃省南部的甘南玛曲进行湿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一名大学生溺水身亡。
  这突如其来的事故给赵中和“绿驼铃”一次沉重的打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中做出了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决定——辞去中科院稳定的工作,做“绿驼铃”的专职领导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环保事业。“事故之后,我觉得凡事都需要亲力亲为才放心。”
  同年11月,“绿驼铃”完成了在甘肃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全部手续,实现了从民间志愿者组织到环保NGO社团法人的蜕变。从那以后,“绿驼铃”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
  2007年,在“太平洋环保组织”的资助下,赵中带领“绿驼铃”200多名志愿者绘制出兰州第一份“绿地图”;2008年,赵中主持的“葵花种植生态农业示范推广项目”获得世界银行的资助;同年,福特基金会资助“绿驼铃”进行甘肃地震灾区生态建筑推广项目。
  2009年10月,美国《时代》杂志选出2009年“环保英雄”。这些绿色英雄分成4个组别:领袖与远见之士、活跃人士、科学家与发明家、企业家。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理想:我们能够造成改变。赵中获选环保“活跃人士”。
  黄河上游的污染监督者
  2007年,赵中在北京参加一个环保会议。会上,他结识了《中国水危机》一书的撰写人、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那是赵中第一次获悉,中国拥有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那一年,2800多家污染企业被马军“曝光”。“甘肃位于黄河的上游,若是能让当地的污染企业现形,让公众的舆论监督迫使其改变污染状态,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赵中说。
  回到兰州后,赵中每天都会浏览甘肃省环保部门等政府机关公布的环境统计公报,一旦发现有关污染企业的信息,他便收集记录下来,接着就去实地勘察,拍摄下照片取证定位,再把确实的信息传到马军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上。
  2007年至今,赵中平均每年向“中国水污染地图”贡献50多家把污水和有毒物质排放到黄河的企业,地图中90%的甘肃省污染企业都是赵中发现并调查取证的。一些跨国公司和他们的下属企业也注意到这些消息,啤酒巨头嘉士伯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初,“绿驼铃”监控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则消息,甘肃省天水市内,世界知名品牌嘉士伯的一家合资企业正在污染着当地环境,甚至已经威胁了天水的水源地。
  当年5月,赵中带着志愿者赶赴天水,沿着农民们浇地的水渠,赵中发现,
  整条水渠沿线都可以闻到一股啤酒的味道。这些水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但是菜地边上的标志牌却显示,这是一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更为严重的是,这里还是天水市的一级水源保护区。
  当地农民形容说,人喝了啤酒都能长胖,庄稼浇了这样的水,蒜苗都能长得像大拇指一样粗。环保部门表示,啤酒厂的废水虽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损害,但它会造成水富营养化,使水发黑发臭。这对水源地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环保部门虽然多次对嘉士伯的合资企业奔马啤酒厂进行处罚,但是处罚并不能促使其改正。
  “那家啤酒厂是当地唯一一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在中国水污染地图曝光后,“绿驼铃”和马军一同找到这家啤酒厂的控股方之一嘉士伯,三方做了长达一年的深入沟通,“最终这家企业安装了污水处理系统,并且接受了‘绿驼铃’的第三方审核。”
  赵中告诉记者,目前,包括跨国企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环保的压力,不少都在向西部迁移,在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污染带给了西部地区。
  “一些被发现排污的企业通常满不在乎,但是至少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被监视,这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赵中说,“排污企业从这份‘中国水污染地图’上感觉到了压力,他们被迫采取开放的姿态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不是悲情英雄”
  “做我们这一行,有一句话:做NGO的人是累死的。你看我还行吗?”
  “绿驼铃”所谓的办公室,就是设施简单的两室一厅,一间被布置成阅览室,一间放置着四台电脑,大约八九个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会客室。尽管简陋,但赵中对这样的办公环境很满意。他笑呵呵地说,与过去相比,这样的办公环境堪称天堂。如今,“绿驼铃”共有4名全职员工。一年前,他们只有一间办公室,开会时,志愿者只能坐在地上。
  赵中说,作为一个没有政府背景的草根NGO,维持生存和发展只能靠自己。他回忆说,“绿驼铃”成立之初,面临三大难题:活动经费不足、社会认知度低和机构“身份”不明。
  为此,最初几年,他时常会在网络论坛发表感性的文章,以情动人,感染志愿者。2006年,在他的一篇博客中,他引用了艾青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环保事业的钟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看来,这样的语句特悲情,但在当时,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很多志愿者来帮助我。”
  成立之初,“绿驼铃”的活动经费均来自基金会的小额资助,每笔资助两三千元,最大一笔5000元。后来,赵中发现如果想做些大项目,可以通过撰写项目书、参与答辩,向国际组织申请项目基金。
  自从“绿驼铃”参与监督黄河水污染企业的工作后,他俨然成为了一个“黄河污染的代言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等都找到赵中,要求做采访。
  赵中分析说,这可能跟“绿驼铃”的英文网站有关。早在2007年,赵中就为“绿驼铃”建立了英文网站,每年的NGO年报也会请志愿者翻译成英文公布在上面。
  “回顾‘绿驼铃’发展的这些年,我们似乎做出一些成绩,但都是被钱推着走,我希望以后能在本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项目。”赵中说。
  谈及“绿驼铃”的未来,赵中眼中闪着亮光。“在广袤的沙漠里,听见铃声就能看见驼队,有驼队就会有人,有人就有希望。我们就是推进西部环保发展的排头兵。”在他看来,“绿驼铃”象征着希望。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如此年轻,却能够坚持不懈做环保长达5年,这份执着难能可贵。”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对于“绿驼铃”将来的发展,马军给出的建议是:“‘绿驼铃’已度过了艰难的探索期,如今是时候寻找某一领域,深入钻研下去,做到专业。‘绿驼铃’是西北为数不多的环保NGO,若能持续不断跟进黄河上游污染企业,并且对污染企业的客户进行追踪,‘绿驼铃’一定能走得更长更远。”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