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提供资金搭建桥梁
■ 实习记者 郑祖伟
“找不到人,留不住人,发展不了人”,长期以来,草根民间组织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和人才的瓶颈限制。NPO信息咨询中心和香港社区伙伴则搭起了桥梁,实施“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为草根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青年人搭建接触民间组织的平台,探索了一条草根民间组织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从家庭主妇到NGO职员
“我的女儿让我接触到了NGO,而‘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则让我进一步了解了NGO,这是我加入NGO的两个关键因素。”李琳所说的NGO是广西南宁市安琪之家,她于2005年10月到该机构进行实习,实习结束之后,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NGO工作人员。
李琳和NGO结缘是由于她的女儿,李琳的女儿今年4岁,“她出生时候有7斤2两重,白白胖胖的,大大的眼睛,长得壮壮的,大家都喜欢来抱抱她!”
李琳的女儿三个月大的时候,还是不能抬头很稳,抱起来也软软的。李琳带着女儿去医院看病,结果发现五个月大的小女孩竟然患上了脑瘫。“我当时是一路哭着回到家的,丈夫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我,他也举足无措,只是一个劲儿劝我不要哭。”女儿得病使李琳的整个家都陷入了悲痛的处境。
第二天,李琳和她丈夫就带着女儿开始了无休止的治疗,从成都到重庆,再到南宁,李琳也自此由一个家庭主妇转变为一个专职的“医生妈妈”。
李琳第一次接触到实习机构是源于南宁“安琪之家”网站上一个关于小儿脑瘫早期干预的项目公告,为了给女儿争取到这个机会,李琳只身从四川赶到了广西南宁,安琪之家负责人最终同意了为李琳的女儿康复提供援助。李琳自此成为一名NGO志愿者。
李琳在安琪之家一面协助女儿进行康复治疗,一面协助其他人员为其他患儿进行康复治疗。3个月之后,李琳决定带女儿回四川进行继续治疗。这时候一个美国老太太探访安琪之家,这个75岁的老太太是一个重度的脑瘫患者,但是她努力读完了两个硕士专业,完全自己照顾自己生活了六十多年,一生都在为脑瘫这个群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甚至在非洲建立了一个脑瘫学校。当她听朋友说中国广西有这样的一个服务脑瘫儿童的机构,不顾自己75岁的高龄,一定要来中国看看这些孩子,她要告诉所有的脑瘫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我们只不过是身体有一些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我们的心灵同样是美好的,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不应该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这个美国老太太让李琳决定留在“安琪之家”做志愿者,李琳做志愿者虽然得到了丈夫的赞同,但也给丈夫增加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女儿治疗的费用就得全部依靠丈夫的收入。
李琳说她是幸运的人,在她做志愿者的第一天,就遇到了NPO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宣传“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李琳对照自己的情况,发现自己和项目要求的实习生条件基本吻合,经过申请,她得到了资助。
成为一名实习生,每个月都可以得到符合当地的基本生活补贴,钱虽不多,却为她家庭减少了经济压力,“让我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李琳在机构中负责对外联络与办公事务工作,除做好协调志愿者和机构之间的关系,机构档案的管理、归类等常务性工作之外,她还组织策划了各大高校参与的“一元活动”倡议、机构四周年校庆等,工作虽然繁忙,可是李琳说她“找到了快乐的空间,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随着对NGO的逐渐了解,李琳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纯草根的民间机构运营的艰难,资金、场地、人力、物力、管理、机构的公信力、行业的自律等问题也影响着机构的发展。这也促使她在10个月的实习期结束之后,正式加入“安琪之家”。
项目目的:培养人才
“实习生进入这些机构实习如果只做一些简单的端茶、倒水、打字等工作,就没有达到培训的目的了。项目办公室与接收实习生的NGO进行了多次协调,随时听取实习生和NGO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调整”。“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秘书处工作人员阎军楠说,“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不是一个简单的“用人”,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人”。
实习生小朱进入项目区某会员制NGO实习的时候,由于机构组织的特殊性,小朱很难融入到工作当中去,每天进行的工作也是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无法参与一线工作。项目中心在得知该情况之后,立即派工作人员与小朱的指导老师、小朱的实习机构负责人以及小朱本人进行沟通,经过协调,小朱在机构中得到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成为机构中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实习结束后,他也很顺利地留在了机构中继续服务。
实习生在进入实习机构之后,每三个月就要向项目秘书处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生本人最近的工作及对未来工作的思考等。实习期间,项目秘书处与实习生接收机构协调指定了专门的实习督导,对实习生的日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为加强联系,项目秘书处组织了大型的贵阳交流会,以及实习生之间小规模的交流会,通过实习生之间的交流对对方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各NGO之间的联系也由此得到了加强。
阎军楠表示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也切实为NGO提供新鲜的血液。
“新员工来了,有着高度的热情,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对工作也失去热情,然后跳槽,这给机构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深入到了NGO的内部工作,对NGO的认识也会进一步加深,这也为他们真正加入NGO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审批委员会周丕东说。
2007年“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第二期实习生项目现已启动,正如阎军楠所说“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模式虽然在一些方面还不是很完整,但是这开创了草根民间组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给补贴、给平台、提供实习机会
“找不到人、留不住人、难以发展人”是很多草根民间组织面临的一大瓶颈,广西、贵州等地的NGO发展更是受到资金和人才的限制。
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NPO信息咨询中心和香港社区伙伴针对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个省区的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劳工保护的草根NGO和国际NGO以及部分志愿者进行了基线调研。结果显示,西南草根NGO非常认同并支持“为草根民间组织发展培养青年人才”的设想,然而西南地区民间组织的人力资源问题和挑战也非常现实:资源缺乏,自身能力也比较差,无力对青年人的培训和成长提供支持,此外青年人对于民间组织的了解度和认同感也不高。
2005年9月,“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开始实施,“基金”不负责向NGO推荐实习生,但可以为NGO提供实习生需求信息发布及接待机构信息平台,以便于感兴趣的实习生申请者查阅相关接待机构的资料。实习生申请者找到合适的接待机构后并与接收机构做好沟通之后就可以向项目的秘书处提交申请。
“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通过直接向实习生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解决草根NGO培养人才的资金问题,实习生到岗之后,也改变了NGO缺乏人才的现状。
2006年11月项目结束后,15名实习生中有13人留在了NGO工作,为当地的NGO机构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成立于1999年11月15日的广西绿荫妇女咨询中心在广西影响十分大,但是中心一直没有专职员工,日常工作都依靠志愿者来完成,中心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005年,绿荫妇女咨询中心向“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提交了接收实习生的申请,2005年9月,杜冰进入绿荫妇女咨询中心成为实习生,也成为了该中心的第一名专职工作人员。杜冰每天的工作大部分属于幕后工作,比较繁琐、费神费时,但是“中心的工作也越来越好了,志愿者的工作安排、中心的工作开展都比以前更加正规了”。
“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秘书处负责人表示:“项目给实习生提供与NGO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进一步了解NGO,为NGO特别是公益组织不发达的地区的NGO接收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