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挽救湖泊公众能使多大劲…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研究 >> 能力建设 >> 正文
高级搜索
公民的环境意识普及难在何处
作者:程伟平 文章来源:《绿叶》2010年第3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2 10:39:55 | 【字体:

  摘要:后发国家公民的环境意识全靠宣传灌输?没有相应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忽视公众的切实需要,一味地紧跟环保文件、环保理念与环保口号,超前地搞环保宣教,难免遭遇普及之难题。环境意识重在日常行为下意识的养成,而不在灌输,它需要方便环保的社会环境。环境宣传要更有效,很大工夫需下在尊重民意与公众深层心理上。

  上:环境意识与社会配套服务

  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在启发公众环保意识,动员组织协调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环保事业不断发展中功不可没。“环境保护靠宣传教育起家,环境保护靠宣传教育推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十分发达,社会发育不完善,普通劳动者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的条件下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环保宣传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必须通过广泛深入扎实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统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回归,使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深入人心,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但光有环境宣传教育,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配套措施,环境意识很难在公众心中扎根。

  目前就有一些怪现象,在诸多内容丰富、场面热闹的环境意识宣教活动中,主办方可谓尽心尽力,公众大多也频频点头。然而,刚刚结束了一次“低碳生活”学习班,人们依然在周末潇洒地驾车出游;明知道水资源短缺,多数人依然懒得用洗菜、洗衣的水再来冲马桶。若有所失的环保人士会问为何会如此,人们会满脸歉意说,我们的态度一定会是好的,之后也许勉强支吾地挤出一句:“环保,不方便”。

  生活处处求环保,显然不方便,这是实话。学习了环保知识,接受了环保理念,社会却没有提供让人“方便”的环保环境。在“方便”的不环保和“不方便”的环保之间,前者似乎更受欢迎。长久以来,我们总担心公众的环保知识匮乏,急于告诉他们,水不够、石油不够、电也不够,谁也不曾认真考虑,环保也的确给生活带来了不便。

  就说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吧,利弊几乎一样多:一水多用能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碳排放、减少家庭开支,但同时也会增加家务的繁琐,耗费一些时间,况且脏水的存放会有难闻的气味,久了会滋生细菌,影响住户的健康;若是老人,抬着盛水的大盆去冲马桶,走来走去,还有跌倒的隐患。这哪里有按钮方便啊!看看人家德国,也是抽水马桶,但用中水(经处理后不能饮用的废水)冲洗,每家都有中水、自来水两套进水系统,实现了既方便又环保的生活。

  这“方便”的环保背后是社会配套体系的建立,若环境意识太“超前”,而社会配套没跟进,关于环境意识的宣传就不会起更多作用。

  因此,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不在于理念多现代、活动多丰富、知识多正确,而真正在于环境意识与社会配套服务是否接洽。若社会环境不能为环保提供“方便”,无论多先进的环境意识都会失效。特别是有些从西方照抄照搬来的“时髦”的环境意识,全然不顾社会配套体系滞后的国情,且不论负面影响,就现实而言,至少无济于事。

  严格说来,“环境意识”并不仅仅是“意识”问题。在意识层面,大多数公众很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然而,意识的“正确性”在民众的生活质量和选择的自由面前,显得很是单薄。环保部门和相关机构不应该苦劝大众过“斤斤计较”的日子,期待以“节流”达到环保目的的愿望在现实中既效果不佳,也有点强人所难,且一涉及生活利益的惯性,脆弱的环境意识就会迅速土崩瓦解,一句轻飘飘的“不方便”,又让多少努力付诸东流。

  我们应认真研究公众的切实需要,结合社会现实,有策略地普及环境意识。只会紧跟文件、理念与口号而忽视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的环境意识,将是另一种对公众的不尊重。

  下:环境意识与习惯

  环境保护,最早是依靠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起家。然而,30多年过去了,环境意识为何不能真正地做到深入民众的内心呢?这内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环保不方便。实际上,这不方便,往小了说,是个人生活的不方便,往大了说,是地方或利益团体的不方便。不方便的实质,就是因为抵触了发展的利益底线。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说得好,宁可牺牲一些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不能耽误,个人生活还要方便,这个目标并不低,与环保紧密相关的工作太多了。

  环保不仅仅是宣教的理念,更是社会配套的问题。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没到那阶段,再多的宣教也会是纸上谈兵,更如何奢谈环境意识能深入民众内心并潜移默化影响民众行为呢?

  我们的目标应是培养公众“习惯”做或“下意识”地去做环保。举个例子说,西方国家讲究垃圾分类,我曾问过加拿大的一位居民,你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为什么那么强?他很茫然,说什么环保意识啊,我们从小就是如此,只是习惯而已,根本不知道这背后还有什么环保意识。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即便家庭中的生活垃圾分了类并放进了分类的垃圾桶,但不配套的垃圾清运流程照样会把分好类的垃圾全部倒在一起运走。垃圾分类收集都没有进行到底,更何谈分类处理!所以,环境意识的问题,工夫应该下在潜意识,也就是习惯。加拿大人的这种潜意识是靠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潜移默化不断培养教育形成的行为习惯。在我国要在公众中形成这种潜意识,首先可能还需要一些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手段来约束人们去环保,同时还需要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方便人们去环保。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变成了一种习惯,深入到了骨子里,就形成了潜意识,再加上方便配套的环保服务体系,人们就会自觉地去环保。就像小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吃饭,大人们总是要满地追着孩子去喂饭,时间长了,一天三顿到点人们就知道该吃饭了,这同样是潜意识在起作用。宣教的好处是直接,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粗暴的种子。环境意识根本不是强行灌输的问题,而是潜意识或曰下意识的养成。不尊重民意与公众深层心理的环境宣传,注定不会真正被公众所接受并认同,永远会被抛在后面。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