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之,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为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 解读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 本文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来源、认识基础和建设途径分析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介绍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解读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来源和实践过程,对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全文阅读]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2010年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越来越大。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全文阅读] 实践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环境不友好转向环境友好,不仅需要当代人在观念意识中重新认识和界定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需要当代人在实践活动中引入一种全新的伦理观作为指导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实际关系,这就是当代环境伦理学所倡导的伦理价值观,即强调并体现人类要尊重、善待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或环境伦理价值观。[全文阅读] 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任务,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阶段性目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要实现这一指标,就必须实践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体现在先进性上,而“先进性”三个字体现在“可持续”这三个字上。凡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就最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扩而言之,凡可持续强盛的民族就是先进民族,凡可持续执政的政党就是先进政党,凡可持续领先的理论就是先进理论,凡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就是先进的生活方式,凡可持续和谐的社会就是先进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当然就是先进社会。[全文阅读] 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认识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