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献给哭泣的香格里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3 23:10: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有些景区不仅是用来赚钱的

  “我敢打赌,只要技术上允许,人类会及时把高速公路修到珠峰顶上去,把那里变得像广场一样热闹,在那里收门票,开小卖部。”当年有人笑称诗人于坚的这段话纯属杞人忧天,如今它却像预言一样被我们一点点实践着。在数字政绩才是第一要务的经济时代,某些政府部门对国民收人的狂热追求显然超过了保护生态环境。否则也不会出现“草楼、银路、金桥、钻石坝”这样的“吸金大法”。

  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齐扎拉觉得不修路对他们不公道。他还补充说:“目前已经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的前提,但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建设成本,很难完全避免对生态的影响。”这样无奈的坦白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就好像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这样的话已经嚷了许多年,可至今仍是和者多行者少,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环保先行”早已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面对这样的政策,当地居民自然也躲不过现代文明的侵袭。对于他们,风景早已从外在的自然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可又有多少旅游开发者倾听过风景的歌唱?就像1984年德国新电影大师威尔纳·赫尔佐格拍摄的电影《绿蚂蚁做梦的地方》描述的那样:矿业公司在澳大利亚绣红色的沙漠中非法采矿,而在当地居民眼中,这块圣地是绿蚂蚁做梦的地方。但是,经济从不会做梦,最终土著人失去了家园。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的结尾曾说:“我们为了自身的便利忽视了环境,一直以来对环境肆意破坏,从来没想过要付出代价。现在,我们知道错了。”

  可是,面对如此之多已经无法逆转的生态破坏,认错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很多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虽然可以被轻而易举的毁灭,却再也无法拯救。如果我们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继续我们保护式的破坏抑或是破坏式的保护,不知道还要有多少风景要像香格里拉一样,无声地哭泣。

  链接

解读“香格里拉”关键词

  一本书籍

  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书中第一次出现了这个举世闻名的词语——“香格里拉”。从此,那片没有战乱和纷争的人间乐土就成了“理想国”、“乌托邦”的代名词。那里有“蓝色屋顶的喇嘛寺,月光如洗的庭院,在世界上最雄伟的山附近,在狭长的峡谷里,一些圆顶的小山丘在蓝色夜空的映衬下犹如令人心仪的黑宝石一般”;那里还有“穿着羊皮大衣,带着毛皮帽子,足蹬牦牛皮鞋的矮壮结实的藏民”。

  1934年4月小说由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后,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消失的地平线》堪称西方的《桃花源记》,甚至连小说的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四个西方人离开后,想再次返回却已经无法找到旧时的道路。《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在评述《消失的地平线》时指出:它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

  一个名词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英文“shangri-la”的汉语音译,英语发音则源于香格里拉的腹地的藏语方言,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而在英文字典里,香格里拉(shangri-la)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

  一部电影

  1937年,好莱坞制片公司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拍摄成同名电影,由意大利裔美籍电影导演费兰克·卡普拉执导,影片风靡世界,主题歌《香格里拉》也唱遍全球。

  一个商号

  “香格里拉”一词后来被独具慧眼的香港——新加坡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公告显示,香格里拉酒店2006年总收入为10亿美元。

  一座县城

  1997年12月14日晚21时30分,香格里拉被确认在中甸。2001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如今,香格里拉县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县之一,正是由于这一大一小,处子般的沟箐和山峰在香格里拉比比皆是,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珍藏着许多大自然的秘密。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