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穿越长白山:云间漫步,花园探秘
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1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4
 

 

    二十年前,本文作者曾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生活过。如今,他离开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已多年,但长白山那号称云间花园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苔原的绮丽景色,却使他魂牵梦萦,无法释怀!在当前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热潮之中,长白山是否美丽依然?为此,作者从长白山西坡到北坡进行了一次穿越考察,由于路途艰险,这种考察此前无人做过。

    在保护区工作的那些难忘岁月,我最大的人生享受,莫过于投入以长白山北坡的高山苔原和西南坡的高山草甸为代表的云间花园的怀抱,陶醉于那花的喷泉、花的洪流、花的旋律和花的海洋之中,感受那足以令人为之倾倒、为之热泪盈眶的原始生态之美!

    可是,二十年过去了,在当前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热潮之中,它是否美丽依然?有着怎样的变化,存在什么问题?这不仅是作为自然保护工作者的我,也是我那些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的朋友们想了解的。特别是在近年中,一些旅行社为了招徕韩国游客,擅自开辟了一条沿着火山口从西坡到北坡的探险旅游路线。这条旅游路线进入了长白山保护区的核心区,严重违反了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规。然而究竟造成怎样的影响,就连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此尚无确切了解。

    于是,我同长白山博物馆馆长朴龙国约定,从长白山西坡到北坡进行一次穿越考察,要沿着破碎而陡峭的火山口爬过几座海拔两千五六百米的山峰。由于路途十分艰险,这种考察即使是在长白山保护区长期工作的人员(包括本人在内),迄今也还没有做过。

    时值雨季,长白山终日被云封雾锁,难得一见她的花容月貌。这里年均降水量1300多毫米,全年雾日达260多天,且集中于七八月的花开时节,因此人们上山常常只能雨中赏草、雾里看花,这也就是云间花园这个词的由来。连绵的阴雨天气给我们的登山考察增加了难度,我们只好先在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岳桦林与高山草甸的交错带活动,等待天气情况稍微好转再踏上穿山之旅。

    每次上长白山,我常久久地流连于岳桦林与高山苔原、高山草甸的交错带。岳桦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本属于堪察加乌苏里植物区系的植物,在第四纪大冰期南移,冰期过后在长白山上形成带状分布。一般高山植物的分布规律是阔叶林在下,针叶林在上;而在长白山,在针叶林分布的上限又出现一片岳桦组成的阔叶林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为适应长白山风力强劲的气候特点,岳桦在这里长成了多主干的矮曲林。又由于高山带的土壤瘠薄、气候严寒,年生长期只有70天,岳桦生长缓慢,一株碗口粗的岳桦,就是一个“百岁老人”。

 

  在岳桦林与高山苔原、高山草甸的交错处,岳桦渐渐变得稀疏,成为一种疏林,林下密生花草。7月正是长白山西南坡高山草甸百花盛开的时节,漫步在绵江上游峡谷两侧的广阔草甸上,呼吸着花草的馨香,聆听着啁啾的鸟语,令人乐而忘忧,心情无比舒畅!

  上长白山看花是不能等到天晴再出发的。因为山下是艳阳高照,山上仍可能风雨交加;出发时天气晴朗,到达时也可能乌云密布。所以,你不能在山下等,而只能上山等。其实,恶劣的天气反而可能拍出一些非同凡响、令人震撼的摄影佳作,有经验的摄影家们不会放过长白山的任何季节和任何天气。

    长白山的冬季自9月一直延续到翌年5月。及至6月中旬,苔原带春天的脚步才姗姗来迟,烂漫的山花使在冰雪下沉睡了9个月之久的荒凉的苔原忽然青春焕发,变成一座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高山花园!

    然而,野生花开得如此娇艳,并非是为了博得人类的赏识,而仅仅只是一种吸引昆虫前来传粉的诡计。为了传种接代,花草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使尽了浑身解数。长白山苔原带有一种高山菊,未受粉之前花瓣是红色的,受粉之后便由红变白,因为再也没有必要继续引起昆虫的注意了。还有一种大花杓兰,长有盖状和袋状的两种红色花瓣,当盖状花瓣打开时,便是邀请昆虫进入袋中传粉的信号;当昆虫传粉之后,盖状花瓣便将袋状花瓣盖上,以示大功告成,从此闭门拒客。

    人类常对花朵巧夺天工的形态、构造、色彩和香味赞叹不已,其实对于花儿们来说,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只是为了一个目的:种群的延续。花的盛会,虫的大餐,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这里本来没有人的任何事情,他们前来“赏花”,其实是瞎凑热闹而已。

    苔原带的植物,如长白米努草、云间地杨梅、大白花低榆、圆叶柳、珠芽蓼、倒根蓼等等,多属“北极来客”。这些随第四纪冰川南移、冰川退却后落户长白山高山带的极地植物,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绝和对当地环境条件的适应而发生变异,又形成了长白山的特有种。尽管它们有的其貌不扬,却深受植物学家青睐,视为掌上明珠。

    苔原带的植物种类繁多,但它们的高度却相差不大,所以植被的层次简单,只有两层,上层为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下层为地衣苔藓。由于生长期短,所有的高山植物都具有在短期内完成其生活史的能力,因而它们的花期也都集中于六七月,与残雪相伴,争芳斗艳。

    高山苔原带的动物种类虽然贫乏,但个体数量不少,它们都是适应高山特殊环境的类群。尽管一些大型哺乳类动物,如马鹿和黑熊在夏季可上溯到苔原带来防蚊避暑,我也曾经见到狐狸光顾这里,但是能够在这高海拔地区定居的常住居民只有一种——高山鼠兔。在乱石缝附近,常能见到高山鼠兔将青草堆放在石头上晾晒,干燥后衔入洞口,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此外,这里的鸟类只有岭岩鹨、树鹨等少数几种,在沟谷灌丛间,偶尔也能见到鹪鹨。天池周围的峭壁上居住有大群的白腰雨燕,边嘶叫边漫天飞舞,成了从瀑布到天池途中的一大景观。此外还有就是为拾游人丢弃的食品而来的大嘴乌鸦。

    长白山的高山苔原是一种很特殊的生态系统。纵观全世界现代苔原(又称冻原),仅分布在北半球,并集中于北极地区。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只有少量山地苔原和高山苔原分布。我国仅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的高山带有这种苔原。

    据中科院植物所钱宏先生研究,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长白山高山苔原的发育,更多地受到太平洋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表现为湿润多雨。而阿尔泰山则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那里高山苔原的发育则更多地受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这两者不论在植物区系的组成还是植被的外貌上均有显著差异,而且长白山苔原在地理位置上较阿尔泰山苔原更向南分布了7至8个纬度,这在世界自然地理上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所以,长白山高山苔原不仅为我国植被增添了极地类型,而且对深入研究北温带植被在第四纪冰期的迁移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这就是学者竭力主张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高山苔原加强保护的根本原因吧!

    “沈老师的秘密花园”

    2002年,我回长白山故地重游时,同行的一群新老朋友都玩得十分开心,大家被长白山的美丽和魅力深深打动了。一位年轻朋友问我:您第一次上长白山是哪一年,现在的长白山是否还是和那时一样美?

    我告诉大家,自己首次登长白山是在1975年。无须讳言,如今的长白山已经美色大减,过度的旅游开发正在吞噬着这片稀世净土,当年我所见的一些美丽景观,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您当时看见的长白山是什么样子?能否找一块仍然保持原样的地方,让我们也领略一下您当年的感受?”

    真是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并非难以实现,而是难以决断。我实在不愿意将位于长白山旅游线路附近的供科学研究用的几块净土暴露出去,特别是后来被人称作“沈老师的秘密花园”的小N池(恕不能透露真名,只能用英文字母替代)。可是,用小N池作比较来说明近20多年来长白山旅游对脆弱的高山生态的影响,是再有说服力不过的了。

 

    为此,我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因为我的这些朋友毕竟不是一般的游客,都是虔诚的环保主义者。“我可以带你们去小N池,不过你们必须用自己的人格保证,你们不能再带第二个人来。”朋友们很配合,都向我作了保证。

    在几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的结合部,生物多样性往往是最丰富的。小N池的特色还在于,它不仅是东北海拔最高的一块湿地,还是长白山高山带的一个缩影。在区区几公顷的山间凹地上汇集着岳桦、草甸、苔原和沼泽等多种生物群落,它们均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示出迷人的景色。

    到了小N池,随我而来的一行人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只见脚下是一片由五彩斑斓的苔藓和低矮灌草编织的“地毯”。每行一步都会给这块地毯留下损害,因此大家小心翼翼,只沿着鹿道鱼贯而行。步入大自然庄严的圣殿,感激与敬畏的情感顿时涌上每个人的心头,大家不禁对小N池肃然起敬。

    小N池的水很浅,池中密生水草,池畔的岳桦林下遍布牛皮杜鹃灌丛。近观它,映着天空的蓝色,但是如果从空中俯瞰,它则呈赤黄色。在长白山北坡的岳桦林带,另有一个小天池是蓝色的,它们有如波斯猫的一对大眼睛,从密林深出向空中窥视,给长白山的高山带平添了几分妩媚。小N池、小天池和长白山天池虽然面积相差巨大,但它们的成因都与火山爆发有关(也有人认为前两者是局部地势低凹积水成池)。

    我对大家说,你们不是要看当年的长白山是什么样子吗?当年的长白山到处都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一座未被人们惊扰践踏和损坏的大自然圣殿。那时除了保护管理站和一座滑雪运动员住的小木屋,区内没有任何人工建筑。而今在长白山的北坡,宾馆、饭店、浴池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豪华气派。可是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这种人造景观的强行介入恰恰是对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最大损害,非但不能提升,反而降低了这一片自然遗产的价值。

    其实在20年前,小天池也是景色绝佳,有如童话王国。然而由于管理失当,既破坏了小天池的环境资源,也破坏了小天池的旅游资源,可谓两败俱伤。有小天池的前车之鉴,我们是否能让小N池避免重蹈覆辙呢?

    云间漫步,花园探秘;挑战极限,金壁遇险

    朴龙国带着他的三个助手:刘国利、刘利和李杨,到长白山西坡和我们会合。我们来自北京的一行人已在云间花园的“下花园”——岳桦和草甸的交错带逗留多日,每天都沐浴着“太阳雨”进行紧张而愉快的拍摄活动。

    长白山的天气预报一向是不准的,它有自己的脾气,所以,我们也不再去管天气如何,7月11日这一天,一定要完成等待已久的穿越云间花园的“上花园”之旅。

    从学术角度看,长白山高山苔原以海拔2300米至2400米处为界,分成了上下两个亚带。这里气候寒冷恶劣、土壤贫瘠、岩石裸露,是长白山环境条件最严酷之处。从地图上看,西坡到北坡的这条穿越路线将要爬上火山口上至少四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青石峰、芝盘峰或白云峰、龙门峰、观日峰,然后经过玉壁,从金壁下山,预计途中至少要跋涉10个小时。

    7月11日这一天我们凌晨出发,但到达徒步登山的地点已是9时。抬头看天,似乎还不错:阴间多云。爬过青石峰峭拔的崖壁,沿着锯齿般的火山口下山,只见前方一座更为险峻的峰状突起直刺天穹,高耸面前,这就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一高峰、长白山的主峰——白云峰。如此近距离地观赏白云峰对我们来说都是首次。

    我们决定绕行白云峰,看到被人丢弃的垃圾,大家不顾登山的疲劳仍拾起背上。前方是芝盘峰和龙门峰,一左一右拦在面前。如果说西南坡的高山草甸是长白山的“后花园”,那么大西坡可谓长白山的“前花园”。20多年前,我曾多次遨游过这座前花园,见到了成群的马鹿,并与一只火红的狐狸狭路相逢。记得那一瞬间,我与狐狸双方都怔住了,相互对视了好几秒。

    在长白山云间花园的上部,平均土壤厚度仅10厘米;在火山口和山峰之上的岩石缝隙中,土壤厚度不足1厘米。这使得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人为干扰比自然干扰破坏后更难以恢复。如此漫长的历史年代形成的珍贵土壤,被非法入区者反复践踏,踩出了条条土路,经山雨的冲刷,在坡度较大的地方水土严重流失,有的已是基岩裸露,寸草不生,大家看了都很心痛!

    走过芝盘峰已是下午4时,我感到腰疼难忍,体力不支。眼瞅前方又起一座巨峰,真想下到西大坡再绕到北坡。但朴龙国说,底下有悬崖,根本绕不过去。于是咬咬牙,奋力再攀前方海拔2595米的龙门峰。

    其实,早在攀登青石峰时,我就发现了自己可能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我们一行这次穿山之旅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缺乏必要的准备。一个个就像在市内公园里闲庭信步的纳凉者那样轻松随意,以致后来险些酿成大祸。

    翻过观日峰,走过玉壁,来到金壁上的悬崖已是晚间8时。在浓重的暮色中望见山下峡谷中宾馆发出诱人的暖色灯光。而天色越来越昏暗,四野茫茫,只知道脚下是约400米高的悬崖绝壁,冷雨淅淅沥沥仍然下个不停,我们又冷又饿,蜷缩在不时被山风撩开的雨衣之中往前走。在观日峰上我曾观察路线,知道在走过金壁之后,还要爬上一座山坡,然后才能下到小天池。估计这一段路摸黑前行还需三四个小时。我感觉自己已经超过体力的极限,步履维艰,真想就地躺下,管它什么地方,先凑合一宿,等明早体力恢复了再说。

    但是,在悬崖上过夜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时朴龙国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从长在崖壁上的岳桦林攀援下山。我知道这是一条近路;当然我也知道,这一带的岳桦不是长在悬崖就是生在陡壁之上,现在又是伸手不见五指,谁也不知道会走到哪儿去,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我把头探进岳桦林,想看看脚下到底有多陡,但眼前一团漆黑。这儿能下吗?我正心存疑虑,却被刘国利一把拽了下去,他说你跟着我走,我给你探路。如果我摔下去,您再另找出路吧!我在黑暗中摸索着,由于没有光线,视觉已经不起作用,只能听到周围朋友们发出的叫喊和警告,只能感觉脚下磕磕绊绊的乱石;忽而是盘根错节的树根,忽而是滑腻的烂泥,忽而,什么也没有了,我感觉双脚腾空!——这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场经历!大家一路跌打滚爬,所幸的是没有人受重伤。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下到谷底。我看了看表:晚10时整。自徒步登山算起,已历13个小时。

 

    下山后,我向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丁之慧和副局长王少先告知了我们此次穿山之旅发现的情况,并提出几点建议:

    旅游公司擅自开发的从西坡到北坡(或从北坡到西坡)的探险旅游路线,深入了保护区的核心区,给脆弱的高山生态已经造成破坏。长白山保护区管理局虽然已经决定将此路封闭,但目前似乎措施不力,未能有效制止旅行社组织的非法穿山活动。建议保护区加强巡护工作,对不遵守保护区法规的旅行社可取消组团进入长白山保护区的资格。

    小天池因管理不善和过度践踏已经面目全非,应研究如何采取措施恢复原貌;而对尚未遭受破坏的小N池则应采取预防措施,尽早封闭,严禁非工作人员闯入这块科研基地。

    长白山西坡没有走北坡旅游开发的老路,成功地实施了“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正确方针,成绩斐然。现已重修了去西坡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旅游条件大大改善;但也要注意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公路,并非越平坦越通畅就越好,如不适度掌握反而不利于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旅游的需要。什么地方不能开发,什么地方适度开发,什么地方延迟开发,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措施更能体现“保护第一”的宗旨,这是需要慎重规划。

    长白山古称“不咸山”,“从太山”。《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不咸是满语“不尔干”的化音,意为“神灵的住所”。正是由于中国历史上自秦汉至清的历朝历代都将长白山视为神山圣地,对它充满了敬畏与敬爱,长期封禁保护,所以长白山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现代。可以断言,长白山若是提前在清初解禁,那么二三百年的开发破坏足以使山下的茫茫林海变成第二个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使山上独一无二的云间花园,化作又一处触目惊心的高山石漠!如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是整个长白山区原始生态的最后孤岛,而在这片孤岛上的旅游开发正如火如荼,势不可当。

    祖先留下的长白山的最后净土,我们怎样才能保住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完好地传给我们的后代呢?这是当代人必须交的一份答卷。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