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风起云涌穿行太白山全攻略
Eedu.org.cn 作者:于世宏    文章来源:21CN旅游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8
 

 

  10月4日 星期三 晴

  10月4日6时40分起床,卷睡袋、垫子,拆帐篷,在揭帐篷罩时,但见罩上结了一层薄冰,一抖冰哗啦落到地上,帐篷内外反差大,外边气温低于零度,已经非常寒冷,淡薄的雾气在山顶徘徊。取水的小径两侧的茅草挂满了霜花,好在水窖未结冰,取回水,赶忙做饭,赶在8时前吃完了早饭。

  早上,晨曦中的太白山像不施粉黛的少女,安宁,纯净,纤尘不染,红彤彤的朝阳在东方冉冉升起。太白山秀丽的自然环境可荡涤人的灵魂,它像一位永远清秀可亲的母亲,敞开胸襟接纳四方游子,从不问你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她包容你所有的痛苦和忧伤,给你心境的安宁和抚慰。

  8时整出发了,我们首先要攀越放羊寺南面这座海拔3200m左右的山峰,小路陡峭斜线般向山上延伸,蜿蜒于松杉密林中,这里是太白山乔木生长的下限,上部长满了太白红杉林,太白红杉林是秦岭森林分布最上界,由于气候寒冷,每年生长期仅60---80天,分布于海拔3100--3500m地段,最上面的太白红杉林低矮,林下更新不良,太白红杉属落叶松,秋季叶子变黄。下部分布着秦岭冷杉,以纯林为主,生长良好,相对高大,常年郁郁葱葱,金秋10月在此观赏松杉林,黄绿界限分明,独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心中充满愉悦。

  这一段陡坡走得我俩浑身燥热,汗流满面,举步唯艰,及至上到海拔3200m以上高处,太白红杉植株矮小,形似小老头树,树林林木稀疏,小路漫缓在山腰处疏林间曲折向上延伸,沿着山峰绕行,忽上忽下,路径坎坷布满大小石块,我俩淌过数道石河,慢慢转到靠近大文公处山峰,这条小路走出树林,视野比较清晰,方向感强,一路上不断遇到多队下山驴友,大多数神态呈疲惫之势,行路很是艰难,他们还有160多里山路,起码要两天左右的时间方能出山。

  在太白山纵然是下山,也不敢轻视,据常登山老驴坦言,登山者不能单凭一股热情,登山者不仅要具备坚强的毅力,充沛的体力和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而且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攀登一座小山岭,一般人基本对付过去,然而像太白山这样地形复杂,路途遥远的高大山岭则完全不同。君不见,太白山已发生多起驴友伤亡事故,使太白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当天下午我们在南坡就听说一位北京驴友崴了脚,被人抬下山的事,足以引起诸位驴友警醒,旅途安全乃天下所有驴友之本。

  在海拔3300m处,已经见不到树木了,只有满山裸露的岩石和低矮的茅草,在一处结满冰凌的山崖下,补充了水,又爬上一段陡崖,转过长满茅草的山坡,忽然眼前一亮,几座白色的房子坐落于山洼处,原来是大文公庙到了,经过2个小时的艰难攀登,上午10时,我俩来到了大文公庙处,几座太保局搭建的接待房已初具规模,这里是通往拔仙台的必经之路,游人比较多,但这里的景致与上次来大不相同,靠南侧人工砌起高约3米,长几十米的石墙,原来石头搭建的简易房子已荡然无存,只有几座铁神像孤零零摆放在平地上。

  大文公庙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梁脊上,海拔3480m,地处风口,南面背靠一面陡坡,东西两侧是深邃陡峭的山谷,北侧是高大的山岭。大文公庙地名与殷纣时期的贤相文仲有关,此处便是小说《封神演义》中所描绘的绝龙岭,历史悠久而富具文化内涵。大文公庙背后绝龙岭那面山坡陡峭而高大,此坡据说是文仲大师绝命之处,高约数十米。

  我俩未作停留,逐继续爬坡,原路改变了模样,上次来时路上多匍匐于地的千年生高山杜鹃,因修路已被清理,甚谓可惜。不知是坡陡,还是高山缺氧缘故,这坡爬的气喘吁吁,特别费力,几百米的路程就休息了两次。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驴友也不少,有爱说的,互相打个招呼,有不爱吭气的,相互间看看就过去了,在文公庙与我们一路同行的,一男两女三位西安大学生,空手爬山,都被我们甩在后边,直到大爷海方才跟上。

  绝龙岭这一段路,始终是在山的刃脊上行走,或在山腰东侧徘徊,路面虽被人工休整,但循山势蜿蜒曲折行,或上或下,路面凸凹不平,始终是在岩面碎石上行,要不断变换落脚位置,非常难走。路右侧是连绵不断秃兀嶙峋、形态不一、气象峥嵘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峰岭地貌,路左侧面临陡峻的深谷,谷中遍布石河、石海,形成著名的“冰碛石阵”,阵中冰碛石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天然堆叠在一起,看上去像流淌的河流,有些冰碛石连成片,一眼望不到头,犹如千军万马,蓄势待发,看上去非常壮观,这些都是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真得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意创造出这么多奇观。

  太白山今天并不寂寞,朝山的游人,背包族不断从身边经过,忽上忽下的刃脊路走的人吃力,转过几道弯,前面传来一阵音乐声,打破了这亘古寂静的山野,嘈杂的音乐声在这里显得极不适宜和如此不和谐。我们爬上一陡坎,穿过一段草坡,经过约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上午11时50分,我们终于来到了大爷海。

  我们从海边的山坡走下去,将背包放在海岸边的老房子里,而后向拔仙台进发,大爷海通往拔仙台的那面陡坡,自上而下堆满了大小冰碛砾石,棱角已磨去,互相叠压在一起,路就是石头,石头就是路,许是长途跋涉原因,初上坡时感觉腿非常困,向上走几步就想歇一歇,小冯也有同感,他说这是进入疲劳期的缘故,过了疲劳期就恢复正常了,就这样走走歇歇,160m高度用了20分钟才上到拔仙台顶。

  站在拔仙台顶低头俯瞰,但见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如几面绿镜一般,镶嵌在山间。站在拔仙台上,举目四望,远眺东西南北,一道道高山大岭伸向远方,无边无际,天高云淡,晴朗的天空湛蓝湛蓝,心情格外愉悦,偶有几只老鹰在天空飞翔,与台顶乱石间的青草,显露出生命的顽强。西面的跑马梁,相传为东汉刘秀跑马之地,故称“刘秀跑马梁”,坦荡宽阔,犹如一山顶平原,属于古夷平面残留部分。

  拔仙台周围冰后期冰缘地貌非常发育,如石海、石川、石河、石环到处可见。拔仙台为一不规则三角形台锥,呈突亘的角峰状,台顶面向南缓倾,三面陡峭,南坡相对较缓,台面宽坦,西窄东宽,面积约8.4公顷,台面遍布花岗片麻岩裸石和冰蚀面,低矮的高山草丛已经枯黄,我们沿着古道向东走,相传拔仙台是姜子牙斩将封神之地,因此拔仙台上游客很多,驴子也不少,还有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几十人团体。在东面的最高处,有数间庙宇建筑,庙前有一处明清时期人工垒成的大型石围墙,围墙内隔出数间石房子,均无屋顶,有几处已经坍塌,穿过围墙,就是拔仙台封神台,雷神殿道观建筑,庙门前的一块花岗岩大石上,刻着几行字,上书“中科院西北分院秦岭考察队第一次调查纪念1956年8月”,先辈们的足迹经过50年的风雨早已隐去,然他们留在拔仙台的字迹仍历历在目,清晰可辩,这些字迹将与太白山做伴,他们的踏勘精神将与太白山永存。

  拔仙台道观老道站在观前迎接我们的到来,他向我们介绍有关情况,并与我们合影留念,言谈中得知其为河北沧州人,年庚比我大一岁,我说我老家距你家乡不远,他直呼我老乡,拔仙台上遇老乡,别有一番感慨,就在他与他人言谈时,我进入道观,观内供奉有真武大帝、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诸神像,我穿过侧门,行至观后,站在海拔3767.2m的太白山高程标志前,纵目远眺,心绪极为平静,深切领略到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之感悟。正如眉县县志所云:“登绝顶万象俱空,日瘦月小,星塞云底。远眺东南,天山一色,俯dan 北渭,渺然一带;五将九鬃,俱为陪篓-------。”但见四周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峡谷深邃,近处的山顶是典型的冰川地貌,遍布倒堆石,显得古朴荒凉,远处群山下森林郁郁葱葱,形成鲜明对照,风轻轻擦过耳边,温暖的阳光洒满山顶,壮观的景致使我等心旷神怡,心境格外清爽。

  拔仙台周围的古冰川地貌,极具观赏性,太白山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区,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构成了多样的冰川地貌,景观奇特,引人入胜,拔仙台附近就有冰斗、槽谷、角峰、刃脊、冰斗湖、冰蚀湖、冰蚀面等冰蚀地貌和石海、石河等冰缘地貌。太白山古冰川遗迹,是连接我国西部现代冰川与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太白山古冰川遗迹属冰斗山谷冰川,曾经历过大殿冰期、斗姆宫冰期、太白冰期三个冰期,是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博物馆,冰后期又经寒冻和流水作用的长期塑造,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格局。

  12时30分,我俩从拔仙台开始下撤,下山时行走在倒堆石上小心翼翼,生怕闪失。12时40分下到大爷海,然后在海边吃饭、休息、观赏大爷海风光。大爷海位于太白山北坡,海拔3590m,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典型的冰斗湖,东、西、南三面被崖壁环绕,只有北面敞开,湖水常年不断从此下泻,是石头河源头之一,部分湖岸砌有人工石堤,湖水清澈碧蓝,岩影相映,湖光山色,景色绮丽,非常迷人,我俩就着清冽甘甜的湖水吃着干粮,眼观大爷海思绪万千。

  神奇迷人的太白山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遍布海边的众多外地游子、驴族,不辞劳苦奔波到此朝山,何况我等呼!坐在岸边的石头上,头顶秋日温暖的阳光,欣赏这大自然美景,真让人留恋不忍离去。我在海边汲水时,看到众多淡水小虾,在海拔近3600m处,生长有无脊浮游生物,必然有其食物链,生命力如此之顽强,超乎人们的想象,大自然就是这样不断演变的。看看时间不早,我俩收拾好背囊,13时20分,我们告别了大爷海,从北侧绕湖爬上了湖西侧的小山岗,踏上了南坡的下山旅程。

  拔仙台下西侧相对平缓,西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跑马梁和三官殿槽谷,槽谷坡度稍缓,东侧便是拔仙台,这里巨石遍地,形态各异,仿佛走进石头的海洋,我俩在冰蚀石上行走,有些地段土层深厚有积水,长满了绿茵茵的芳草,形成山间沼泽,踩上去软软下陷,需快步跨越,这一段路始终在巨砾石间穿行,绕过侧碛垅,就开始下山,一直下到二爷海槽谷里,下山的砾石坡弯曲陡峭,需不断在砾石间跳跃,跨步,由于石头多担心摔倒,脚步要经常调整,因此,限制了旅速。

  拔仙台附近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最完整的是冰蚀地貌槽谷。在5条槽谷中,其中最典型的是二爷海槽谷,槽谷也叫V型谷,会出现冰盆,如果有较多而深的冰盆,冰川退缩消亡后,这里就会形成非常美观的串珠状湖泊,好像一串用银线穿起来的珍珠,躺卧在槽谷中,在长约十多里的二爷海槽谷依次形成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缀壁连珠似的冰川湖,著称“四湖连珠”。

  二爷海海拔3650m,面积不大,为黑河源头之一,是典型的冰斗湖,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艳照人,灿若明珠,位于二爷海北侧崖壁上有一处冰洞,洞口宽约3米,洞内面积约100平方米,寒气逼人,其内悬冰柱三伏天犹难融化。洞内悬铁钟一口,旁立铁碑一通,上文曰“凡军旅经行,不得击鼓鸣钟,鸣之风雨立至”。这使二爷海蒙上了神秘面纱,其实因为太白山山高,云雾缭绕,云雾中含水量比较高,如遇声音震动,云雾托不住水滴,就形成降雨。这种现象就是声震雨。

  二爷海上面就是拔仙台,一队驴友在顽强向上攀登,瞬间,一股雾气从下向上袭来,顷刻间大雾弥漫,刚才清晰的身影转眼不见踪影,只能听见他们从雾中传来的声音,过了二爷海,就是三爷海,三爷海海拔3440m,比二爷海略大一些,湖水呈灰黑色,顺着槽谷往下流淌,由于落差大,山谷间响起巨大的回声。能听见湖水在砾石下潺潺流动的声音,却看不见,只有在出露处窥见一斑,我手捧着喝了几口,湖水微凉,清澈透明、甘甜。

  这里是石头的世界,到处都是冰碛石,岩石碎屑似石流呈带状滚滚而下,大者如房,小者如斗,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巍巍壮观,可以想见当年冰川运动的作用力。行进间,但见下面一片巨大的镜状水面展现在眼前,波光粼粼,浩浩荡荡,湖南岸的台地上坐落着一群庙宇建筑,近处的湖光山色人居与远处的森林,天然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永恒交融在一起,显得自然古朴和谐而宁静,令人陶醉不已。

  原来这就是太白山最大的高山湖泊-----玉皇池,玉皇池面积约9万平方米,海拔3320m,与三爷海同为冰蚀湖,当地人称其为海子,湖边有凌霄殿等庙宇建筑,供奉有玉皇大帝神像,相传这里曾是玉皇大帝沐浴之处,玉皇池因此而得名。我们走过去,只见凌霄殿等建筑门锁人空,庙前平地散落着驴友就餐遗留物。玉皇池前边是一大片终碛垅,河床里堆满了冰碛石,河水在石间哗哗向下游流淌,玉皇池以下还有三清池,有侧碛垅和终碛垅,是二爷海槽谷冰川冰舌尽端,三清池是一个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冰碛湖,植被较多,四周遍布高山草甸和高山针叶林,风景迷人,由于我们离开玉皇池拐上了放马梁,且与三清池相距越来越远,诸与之失之交臂,甚为可惜。

  我与小冯离开玉皇池,沿着小路爬上了二爷海槽谷东侧的一条山岗,至此我们走出了砾石路,踏上了较为平缓的泥土路,回首眼眺二爷海槽谷,但见槽谷两侧山坡和槽谷内杏黄的太白红杉林高低错落有致,与绿色的冷杉林泾渭分明,连绵伸向山谷的远方,这里的风光独特,景色诱人,天然一幅美妙的山林风景画照,小冯拿着数码相机,喀嚓喀嚓不停地拍照------。

  我们顺着小路顺放马梁斜向东南进发,沿途开始是低矮的太白红杉落叶松疏林和高山草甸,而后树林越来越密,但由于海拔高的原因,树仅数米高,树叶杏黄,属太白红杉纯林。由于是下坡我们大步在林地间穿行,快速向前方“奔袭”,约行半个小时,走出了太白红杉落叶松林,前面传来说话声,上前一看,一队来自渭南的驴友正躺在草地上休息,但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广袤的高山草甸沿着山岗与远方天际相连,一眼望不到头,好似新铺的绿色地毯,约在数万亩以上,草甸上绿草茵茵,没过脚面,高约十多厘米,踩上去非常舒适柔软,走在其上真是一种享受,走在这美伦美唤,风景秀美,人稀罕至的高山大草甸上,呼吸着纯净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真让人酣畅淋漓。

  这里就是太白山著名的放马场,传说曾经是天宫放马之处,这处广袤的高山大草甸,从东向西微倾,波状起付,绵延整个山岗,由于土层深厚的原因,葱绿的草生长的十分茂密,草甸上不时出露泉水,有时需绕行,草甸上生长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高山密枝杜鹃,虽不很高大,树枝呈铁灰色,极不好看,然在每年五、六月间,却能开出美丽可人的花朵,整个山岗草甸到处都盛开着鲜艳的杜鹃花,那是多么令人震撼,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波澜壮观的场景啊!太白山的高山杜鹃有多种,每年只在夏季开出奇艳的花朵,其余时间默默无闻地与大山相依作伴,不怕山高坡陡,不畏风雨严寒,顽强地生息繁衍,它是太白山最古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灌木,它依太白山而生存,太白山因它而添彩。它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对它的各种考验,也默默的为人类做出奉献,千万年来,它与太白山共生共荣,相依相伴。

  这一片高山大草地,走得我俩身热汗出,出草甸沿着山岗向下行,穿行在太白红杉疏林、秦岭冷杉林中,黄绿相间的松树林让我俩走了好一会,下午16时左右到达药王殿,药王殿海拔3120m,比玉皇池低200多m,但这里情况与玉皇池却不一样,药王殿地处森林中,周围植被茂盛,在林中的一处空地上坐落一小木屋,屋内供奉有药王孙思邈的神像,药王孙思邈曾三上太白山隐居,从事中草药、养生学研究并为民治病,留下了药王殿、药王坪、药王庙等遗迹,民间至今还流传“药王捉人参”,“药王布银针”等故事,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灸人口,人们深深地怀念这位为民驱病的医生,并利用各种形式纪念他.

  药王殿地处高海拔山区,周边气候湿润,植被深厚,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适应野生药材生长,在药王殿我们见到一位村姑在此经营接待站,接待站是人工搭建的两处大棚,里面是通铺,供过往游人歇脚吃饭。我等向村姑打听好去南天门的路,一看时间尚早,决定继续向下进发,药王殿距南天门数公里,需一个小时左右,我们谢过村姑,向南天门走去,走在路上,我对这位村姑的境遇担忧,一位女同志在如此高山旷野密林中,在荒芜的环境,无人烟寂寞的深山里为行旅服务,有多么的不易,也因此对她的执着肃然起敬。

  去往南天门这段路上下坡不多,基本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这里遍布山地寒湿针叶林带,交替出现草地、灌丛、太白红杉林,林中有牛皮桦混生,下部与冷杉混交,树木生长良好,树干通直,林内更新不良,林中药用植物较多。冷杉林中以岷江冷杉为主,秦岭冷杉为辅,林中混有红桦、牛皮桦,林内生长不良,干形弯曲。这一段路几乎是在落叶松林中行走,通过草甸和灌丛,路上溪流多,到处出露自流水,因此路面积水较多,有的路段形同沼泽地,需不停绕行过去。

  16时50分,我们前出至南天门,南天门位于一处长满树林的山坡平台上,这里海拔与药王殿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平地上建有一座庙,庙里供奉有太上老君的座像,这里设有接待站,庙下的山坡下,新搭建有简易钢构房屋,在庙前的平地上早有驴友搭起了数顶帐篷,每顶帐篷要收50元,宰人狠着呢!南天门地处森林区,我们到时云雾缭绕,通过打探两位才上山的游人,方知到前方三合宫接待站上山要4个小时,小冯说咱们下山按2个小时算,19时就到三合宫宿营地,当时我也同意小冯意见,到三合宫住宿吃饭,并未预见到前方旅途的艰难,确定前进目标后,于是,我俩离了南天门开始上路。

  路过朝阳寺逐开始下坡,朝阳寺有其名无其实,我俩顺着山势向东南斜插,南天门以下进入混交林区,这里的树木比北坡高大粗壮,整个山都是森林,山路陡峭,路面乱石多,不能走快,所以下山时小心翼翼,生怕发生意外,因此费时较多,山道不断向下延伸,淌过数道石河,观赏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石河景观,石河气势磅礴,无数房屋般石头堆叠而下,在山坡上划就一条巨大的白链,自上而下如大河般向下面山谷奔腾,其奔涌状如排山倒海之势,顺势而下气势非常壮观,令人无比震撼,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我俩走路很快,行路约1个小时,过石海不远,上了一座小山峰,在峰下有一处叫老君殿的垭口平地,老君殿原有一处供奉太上老君的道观,据说毁于“文革”,只留下些遗迹,后来有心人在此搭了简易佛龛,供人朝拜,我们在此稍作休整,看看已是下午18时,时间紧迫得抓紧赶路。

  从老君殿一出发,就是下坡,路过一片茂密的松林,浓密的枝叶使林间光线瞬间阴暗,从这里往下走2km就是南清关,山坡其陡,有时山路上尽是稀泥,需抓住树枝攀岩缓缓绕行,有时还要手脚并用慢步而下,路面砾石坎坷,高低不平,根本没有扎帐篷之处,由于天色已晚,无暇顾及周围风景,此时的心情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找到宿营地,但我俩对前方的路况心中无底,通过一处山哑口,天色完全黑了,根本看不清路,我俩用微弱的手电寻路,无休止地下坡下坡,这里是南坡公认的艰难路段-----六里坡。

  山路急剧下降,天黑,伸手不见五指,小冯一人在前一面探路,一面大声吆喝,下面偶有应和声,但回声距较远。我紧随其后,寸步不离,急步前赶,下山跌跌撞撞,深一脚,浅一脚,沿着之字路下行,许是天黑,许是路险,许是高度紧张,额头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淌,下山的艰辛只有自我品尝,黑暗中穿过一处叫南清关的岩洞,手电在夜色中微不足道,只能照脚下,无尽的路途,只能坚持向下走,流水的轰鸣声在耳边越来越近,我知快到谷底了,顺坡下到山谷里,不断跳跃跨过溪流,沿着陡峭的谷底顺河往下游走,在一处悬崖下遇到几位驴友,他们四位在岩石下扎了两顶帐篷,权且在此凑合一夜,我俩与他们寒暄一番,继续沿溪坎坷下行,在无尽的夜色中我俩向下摸索前行。

  突然,前方出现火光,我俩走近一看,几顶帐篷已搭在林间平地上,一大堆人围在火堆旁,进前相互一介绍,知其是同行,他们共有11人,中间有几位女同志,分别来自西安、兰州、新疆等地,在此间碰在一起,拢起篝火,正在做饭聊天,我们到此已是晚上19时40分。

  这里距三合宫不远,海拔2050m。我俩从放羊寺到拔仙台,又从太白山顶峰下降到此,历时近12个小时,路程约有几十km,直线下降1700多m,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午间的艳阳高照到茫茫星空,我们穿过高山砾石区,走过高山草甸灌丛,越过针叶林、阔叶林区,从高寒山区到秋色山谷,长途奔袭近百里,完全依靠自己的双腿,凭借顽强的毅力走到此,尽管走了一段比较艰险的夜路,但我俩安然无恙,腿也未拉伤,只是有些疲倦,好在有驴友热情接待,使我俩心情放松,共同的爱好志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经过相互介绍很快就熟悉了,吃过晚饭,又在火堆前聊起来,我们与内中一位来自西安红旗机械厂叫韩国的和一位来自兰州军区姓刘的副团长谈得最为投机,从个人经历到登山爱好无所不谈,约在22时,我入帐休息,许是过度疲劳兴奋,抑或是溪流硕大的无休止的哗哗流水声,使我一夜未眠,至晚朦朦胧胧睡了一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